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唐代禁断泼寒胡戏的戏剧学考察(5)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民族艺术研究》(昆明 丁淑梅 参加讨论

    其一,以苏幕遮凝结的歌、舞、曲、杂技不断拆解,渐与其他一些表演伎艺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另类杂戏,如“剑器浑脱”⑨、“竿木浑脱”[2](卷24,P924)、“醉浑脱”[13](P17)、“羊头浑脱”[14](卷14,P158)、“竿伎舞破阵踏浑脱”[15](P612)。这里的“浑脱”或已失去本义,或是借鉴了浑脱舞高超的杂技表演、武打技巧,或是吸纳其鼓乐喧阗、踏歌击节的劲健动作,成为遗留某些胡俗印记的国中之戏。
    其二,其所歌之曲苏幕遮,最初可能是单片,不倚声而歌,在踏歌传唱过程中渐衍为多片,后倚声填词以[苏幕遮]词牌遗存下来。天宝十三年(754)曾改乐名⑩,在改佛为道、改胡为汉中,龟兹乐中的许多佛曲被改名,如《龟兹佛曲》改《金华洞真》。姜伯勤据此考证敦煌本P3128之《感皇恩》“四海天下及诸州”两首为《苏幕遮》曲,并对P3360抄录于后唐天成四年(929)的六首以佛教圣地五台山为题材的水调未改名《苏幕遮》的情况有详细考证[16](P3,8)。有人认为唐传日本的曲子苏莫者,属般涉调,可能就是被禁的泼寒胡曲。陈旸《乐书》云:“乐府诸曲,自古不犯声。唐白天后末年,剑器入浑脱,自各为舞曲之名……剑器宫调,浑脱商调,以臣犯君,故有犯声。”剑器浑脱转宫调接角调、犯声变音,带来节奏、韵律的丰富变化,使乐曲更加顿挫婉转、悦人耳目。此外,本世纪初于新疆库车昭怙厘大寺发掘的舍利盒乐舞图,据考证描绘的是大约七世纪初即隋及初唐时西域表演的苏幕遮乐舞。图上有一组八人乐队,分别执大鼓、竖箜篌、弓形箜篌、排箫、鼗鼓、铜角演奏。其中有未编入唐代龟兹乐的三种乐器:融入中原图案因素和风格的大鼓、经龟兹乐改造后弦杆拉长、加皮囊或匏类共鸣体、双手弹拨的弓形箜篌和宜于鼓吹壮势的铜角。《文献通考·乐考》以乞寒为康国之乐,其乐器有大鼓。陈畅《乐书》卷一五八云:“乞寒,本西国外蕃康国之乐也,其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看来,苏幕遮曲的伴奏乐器,因时因地有所增减,在西域——内地的地域性迁流过程中,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形态。
    其三,泼寒胡戏原有的观赏性极强的戏弄成分,不但没有绝迹,且以“歌舞进为歌舞戏之初期变态”[4](P554)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乞寒仪式搬演“压阳气”驱病的习俗为民众接受,并因佛教行像仪式的影响,衍生出更多戏弄性情节因素和故事叙演。行像是车载佛像巡城的宗教仪式,自四世纪传入中国,多与佛诞日四月八日举行,并伴有伎乐供养和百戏表演(11)。《大唐西域记》卷一《大会场》记玄奘贞观二年(628)观屈支国行像:“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以锦绮,载诸辇舆,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佛教行像中形成的行进性巡演方式与伎乐供养、百戏演出不断融合,提供了戏剧借仪式搬演不断衍生的可能。库车出土的舍利盒乐舞图,其盒身一周描绘了一行进中的苏幕遮乐舞。这幅乐舞图绘于盛佛教僧侣骨灰的容器上,盒顶绘有四个天使般的童子——迦陵频迦伎乐舞,显与佛教有关。盒身乃一组21人表演纵队:男束长腰带、手持舞旄导引,接缀圆珠女,方巾武士、甲胄将军,两个戴浑脱帽舞者与两个戴竖耳鹰头面具者牵手舞蹈;其后独舞男子戴兽耳猴面魌头,拖长尾持棍,接一组八人乐队;乐队后面是三个顽皮童子与戴狗魌头的老者对弄。这种行进表演,男女相携、以眼神表情、身段动作互相激发、招摇戏弄,不仅与男女有别、老幼有序的中原礼俗迥异,更可见队舞、伎乐、杂技衍人仪式装扮的初步形态。霍旭初认为这“是一幅典型的龟兹‘苏幕遮’乐舞图”,“其编制似有歌舞戏的规模”[17](P231)。唐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卷一云:“又如苏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诸有情见即戏弄。老苏莫遮亦复如是,从一城邑至一城邑。一切众生被衰老帽,见皆戏弄。以是因缘老为大苦。除非死至无药能治。”覆人面首的苏莫遮“在习俗上本是招人戏弄之标志”[4](P556),此以“一切众生被衰老帽”、“令诸有情见即戏弄”为众生老苦之象,可见苏幕遮戏弄搬演与“从一城邑至一城邑”的佛教行像活动之间的隐喻关联。又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云:“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麿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由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绢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攘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18](卷41,P1607)。这与舍利盒乐舞图描绘的——鬼面兽形人物,或即罗刹恶鬼的写照,及相率牵手舞者,或即驱趁恶鬼的神灵及众生情形颇合。可见,“苏莫遮”在龟兹佛教化,添入了“驱趁罗刹恶鬼”的面具表演,进而“持绢索搭钩,捉人为戏”,所捉之人即“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的罗刹恶鬼。慧琳此著成于元和五年(810),已是朝中禁断泼寒胡戏八十多年后,国中尚盛行扮鬼神戴面具之泼寒胡戏,且其表演形态有似大面、拨头等戏剧表演,可见其在民间的变化和向戏剧性的衍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