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③朱希祖:《整理昇平署档案记》,《燕京学报》第10期(1931年),第2083、2083页。 ②见齐秀梅、杨玉良等著:《清宫藏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418页。文中的1925年系1924年之误。 ④朱希祖:《清昇平署志略序》,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1937年版。 ⑤丁汝芹著:《清代内廷演戏史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14页。 ⑥(清)昭梿撰,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377—378页。 ⑦《读曲小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⑧《艺谭》1980年第2期。 ⑨《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 ⑩朱家溍、丁汝芹著《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版,综述第4页。 (11)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12)(18)(20)齐秀梅、杨玉良等著:《清宫藏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422—428、422、418-419页。 (13)李真瑜著《明代宫廷戏剧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14)《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版。 (15)《元明清戏剧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6)《紫禁城》1998年第3期。 (17)(清)昭梿撰,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377页。 (19)《晚清戏曲的变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26页。 (21)“乱弹”并非“京剧”,是京剧形成的基础。“乱弹”当时是有贬意的,也称“花部”,即与昆曲(即“雅部”)以外的各地方剧种。“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扬州画舫录》)明代中叶南戏形成了四大腔调:弋阳、余姚、海盐、昆山。流传最广的是弋阳。吴中的昆山腔,只在苏州一地。正德、嘉靖间,魏良辅等人吸收了各腔之长和北曲一些特点,产生了“水磨调”,极大地推进了昆腔的发展。“惟昆山腔上行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之腔之上,听之最是荡人。”(徐渭)到万历间才广泛流行。因为适合贵族府邸需要,成了官僚地主厅堂艺术,于是渐趋衰落。昆剧词语日趋雅化,是起于民间走向贵族化的艺术。而花部则本民间流行物,从内容到形都充满活力。京剧正是以这些地方戏曲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它词语比较通俗,形式活泼多样。满清统治者自乾隆以后,在京剧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22)《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