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古人这样形容舞蹈的起源与“功用”,而对于崔巍来说,舞蹈不仅仅只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美,是体悟,是生命,是传承,是她的“国计”和“民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心执行副总导演,2010“走进世博”启动仪式总导演,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主创团队,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当这些响当当的头衔聚集在她身上,崔巍依然坚持,舞,才是根基与本源。 大地作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崔巍的“出道”,始于一台《阿姐鼓》。 “情与景、光与影、歌与舞、心与魂,交织出青春之不灭、生命之永恒。”崔巍创排的《阿姐鼓》,1996年一上演,就惊艳了舞台,被誉为西藏舞蹈艺术的里程碑。“像一幅长卷,描绘出青藏高原独特而迷人的风情;如几首短歌,咏唱出藏族同胞对生活的热爱与崇敬;似一串小诗,歌颂了西藏人民生生不灭的顽强精神”。从此,“舞蹈诗剧”的概念就开始在舞蹈界盛行。 舞台上美丽如诗,而追寻的过程,如赴炼狱。为了探寻西藏文化的精神力量,崔巍与几位主创人员四进藏区,进入珠峰、阿里无人区。苍茫高原上无望的车轮线,终于把藏族文化中对生命轮回的思考,延展成了舞蹈意义上的审美体验。 “对藏族人而言,舞蹈可以让人生存,可以让人重生。”崔巍在舞蹈的土壤里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一块适合生长的地方,“那是我真正的出发。” 那一年,崔巍才值而立之年。 从18岁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系毕业,分配到杭州歌舞团开始,这位青岛姑娘在这座城市一待就是30多年。艺术的感觉在江南充满水意的空气里舒展,崔巍把对这座城市的情感都寄托在了她的作品上。 2002年,在修缮一新的雷峰塔下,露天实景上演的《雷峰夕照》,是一场融合了器乐、声乐、舞蹈与舞美的“音乐大典”;2003年杭州杨公堤修建落成,崔巍创排《西湖女神》,在实景舞台上用丝绸入舞,贯穿起杭州的茶文化和丝绸文化,将西湖演绎得更加妩媚动人;2012年,现代艺术《墨舞西湖》在浙江美术馆展演,这部舞蹈与书法艺术对话的概念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西湖山水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被评论界誉为跨界创作的多元创新,在那一年杭州生活现象评选中,作为唯一的一个艺术类作品获得“东方文化时尚演绎”年度称号。 “艺术的使命就是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来,传承下去。再优秀的作品,也抵不过杭州的一方山水,抵不过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崔巍说,“要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在创新中提升艺术的品质。未来我会继续用艺术作品,来歌颂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民生舞蹈,人民是艺术的母亲 崔巍还有一个身份,全国人大代表和杭州市政协委员。她清楚地知道,是人民滋养了艺术,给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表现的舞台,因此,要用艺术反哺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崔巍说,“舞台的光不能只是衬托出日常生活的平淡,艺术不应该发生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应该成为新时代大众的表达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