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跳起来?让那些布满艰辛的面孔、那些远去的乡村背景,在城市里有力地跳起来?崔巍认为,乡村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血缘中,乡村处境关系每个都市人的现实生存。她通过舞蹈关注民工、关注外乡人等“新城市居民”的生存状况,和他们身后宽广的城乡背景和社会发展命题。崔巍深入工地、厂矿,深入外来务工者的生活,创作了一部以舞蹈语言展示的先锋实验舞剧《与外乡人跳舞》,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舞蹈。50名农民工、60名在杭州工作的外乡人、40名杭州歌舞团的专业舞蹈演员,在脚手架林立、打桩机轰鸣的工地一起跳舞,在场的近3000名观众几度落泪。 “外乡人不仅需要生存,还需要文化。”崔巍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美、对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当下,与外乡人跳舞,就是与时代、与现实跳舞。” 如何让乡愁跳起来?让这座城市的温暖情愫和人文关怀一路跳跃到返乡人的故乡?崔巍创意策划了《温暖回家路》的“快闪”活动,艺术家亮相杭州市九堡客运中心、萧山机场、杭州地铁等地,用歌声与微笑将祝福送给每位回家的人。步履匆匆的行人为此驻足,心事重重的旅客开始微笑,由室内到室外,由方寸舞台到四通八达的通道,从一千个观众到一万个行人。街道成为舞台,私语融入大众。“原来舞台还有这么大的社会作用。”一位亲历了这两场“艺术实验”的观众这样表述,“艺术家对社会的思考,在艺术空间里跳了起来。” 舞台的外延和社会等同。“从某种角度讲,舞蹈在今天有被边缘化的趋势,我觉得这多少因为它们对生活的远离,对当代人情绪的疏远,‘一起跳舞’这个创意中,有化解这个症结的东西,更主要的是它可以让舞蹈成为呈现当下人们思想、情绪共鸣的载体。”崔巍说,“对于起舞的本源,我们淡忘它有些时间了。” 家国叙事,艺术可以为国效力 从探索舞蹈与自然风景的关系,到探索舞蹈与民生的关系,崔巍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她的舞蹈实验性也越来越活跃。她的包容与吸纳,将她的舞蹈作品引向更开阔的世界。 崔巍一直记得备战奥运开闭幕式的时候,挂在墙上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在这幅标语下,她和其他主创团队,见证了“鸟巢”从满目泥浆到惊艳世界。“40多亿观众通过开幕式看到了中国的风貌,我发现了文化的力量,艺术原来可以为国效力。”崔巍说:“我希望用我们的歌舞为国家作贡献,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活力。” 作为艺术家,她醉心于探索能够表达舞蹈诗意本质的新样式;作为院团管理者,她唤醒沉睡的剧院,唤醒匆忙的行人,唤醒舞蹈和其他艺术的联系;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敏锐地关注着这个时代与世界的变迁。诸多身份中,崔巍最喜欢把自己定义为文化的传播者。 这诸多的身份与经历,最后汇聚到了“大运河”上。“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创作的生命中遇到了大运河,是一份责任,对历史对文化的责任。”崔巍说。 崔巍创排《遇见大运河》用了整整三年。她带领团队拜访研究运河的历史学者,坐上运河里的船和船民唠家常,听沿岸的各种戏曲,快板、越剧、评弹,看各地不同形式的运河文化,绘画、刺绣、雕塑、博物馆。 舞蹈必须既提炼出精神,又让观众看得懂。这条人工开凿出来的长河,曾在近800年的时间里,连接并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堤岸边留下厚重的积淀与鲜活闪亮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世代珍惜。这部戏要表达全国人民保护运河的共同心愿和行动,要让世界读懂这条河。现在,崔巍用舞蹈剧场的形式完成了这部剧,从2014年首演至今,已走过京杭大运河沿线6省2市,以及法国米迪运河、德国基尔运河、埃及苏伊士运河、希腊科林斯运河等地,巡演129场,吸引15万名中外观众。未来,将继续走进巴拿马运河、伊利运河、莫斯科运河、约塔运河等世界运河。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构建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如今,我们要用舞蹈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崔巍说。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陆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