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戏剧是人类恒久的精神需求,是人类最具魅力的创造。戏剧的魅力与创造,首先源于人的思想、感情、心灵与命运;但是这些精神内涵的表达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支撑着戏剧特定表现手法的技术手段,是人类戏剧演进过程中留下的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财富。戏剧的积累与价值,首先是技术的积累与价值。然而在中国戏剧的价值体系中,技术对戏剧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重观念而轻技术不是中国当代戏剧特有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艺术理论家对技术的轻慢,早已成为蔓延的流行病,尤其是刻意抛弃传统技术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兴起,从观念艺术到文化创意的渐次风行,对艺术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极大冲击,使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技术还有没有艺术价值和意义。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思潮同样对中国戏剧形成有力冲击,但中国戏剧界对技术的轻忽有更复杂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让传统戏剧融入主流社会,同时在戏剧思想与价值观念层面上,掌握话语权的却是和艺人精神距离甚远的“新文艺工作者”群体。这个群体按他们接受的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为中国戏剧重新设置标准,反复灌输重思想意识,轻技术手段的观念;并且因其拥有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优势,急切地强调戏曲演员“学文化”和扫盲识字的重要性,对他们涉猎不够的戏曲表演技术的意义却表现出夸张的冷漠。 戏剧以人的自然身体为媒介,所有基于身体表现的艺术,都需要经历特殊的训练,通过专门训练提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掌握特殊的技术手段。通过训练,超越人身的自然属性,使之成为具有特殊艺术表现力的工具,这是艺术本质意义所在。戏剧史上自有极少数天纵奇才,未经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却能直觉地洞察艺术的堂奥,但只是偶然现象,不是普遍规律。戏剧表演是一门特殊的技术,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由此形成和掌握对身体的特殊控制能力。戏曲更是如此,每个剧种有其特殊的唱、念规范,需要掌握对声带和嗓音的控制方法;有其特殊的身段,需要掌握对形体的控制方法。这些都是技术基础,有了这样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戏剧演员。至于要成为伟大的、杰出的演员,仅仅有这些技术当然不够,但那是表演艺术领域进阶的需要。 诚然,戏剧之所以是艺术,就是由于它并不是纯粹技术领域的活动,更不是杂技大比拼,仅仅掌握了表面化的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对人类情感的表现、通过揭示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人类的自我认知,都是戏剧重要的、不可缺失的功能,而世事炎凉、人情冷暖、天道轮回,是戏剧最足以感人的内涵。然而,撇开技术,这些内涵的表现就无从谈起。戏剧的意义不仅在让观众从表演过程中分享与体会人情人性,同时还在于让观众欣赏不同的表演艺术家对人情人性特定的表现方式,其中就包括了表现的技术手段,无分乎剧种。片面强调技术的重要性,把艺术完全看成是技术的展示,认为戏剧只是些“玩意儿”当然是过激之辞,但始终要理解一个基本的艺术原理,那就是不同艺术样式,各不同剧种,首要和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舞台语汇。昆曲、京剧、秦腔、粤剧、越剧和话剧等等无不如此——顺便提及,那种看不到话剧的表演同样需要技术的训练与积累,以为话剧表演只要进入角色、分析人物,从心理体验出发,实为对西方话剧表演以及斯坦尼体系幼稚的误解。 戏剧界多年来对于身体技能的重要性、对于技术的重要性强调得太少,导致了价值观的混乱,诱使某些在技术上不成熟或不愿意经受艰苦的技术训练的人,认为戏剧表演有捷径可走,一旦确实有些投机取巧者获得了成功,就形成极不健康的导向,令后继者误以为只要注重创意就可获成功,于是不再注重严格的身体训练,甚至怀疑技术训练的必要性。一代甚至几代人没有经历扎实的技术训练,戏剧表演的整体水平必然下降,后果是难以弥补的。 戏剧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不仅是每个戏剧艺术家的创造,同时还是历代戏剧家的共同创造,是无数人技术探索的结晶。戏曲拥有的技术手段,是在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多少代艺人经历了上千年积累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中国戏剧传统的价值,尤其是各剧种特有的技术手段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肯定,就没有完整地传承的可能。对技术的重视其实就是对传统的珍惜,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族艺术文化的精心呵护。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戏剧遭遇太多的冲击与困扰,因而价值错置的现象积重难返。今天我们呼吁中国戏剧的价值重建,至少要从上述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拨开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戏剧历史妖魔化的迷雾,重新认识传统戏剧及其经典作品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自觉担当中国戏剧传统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其次是更客观地评价戏曲与话剧的互动及其关系,其中也包括自觉地坚守各剧种的艺术与文化个性;第三,深刻认识技术的重要性,强调表演技术是戏剧最重要的基础,揭示中国戏剧的文化积累的意义。这些也许还不是中国戏剧在观念层面必须完成的价值重建的全部,然而无疑是其核心内容。这项重建工作决非一蹴而就,但它是中国戏剧继续生存并且健康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