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主流电影”:歧义下的中国电影学走向(3)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文艺争鸣:理论综合版 张法 王莉莉 参加讨论

    三、主流电影:一直在被夺争之中的符号
    然而,以大片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电影,要成为主流,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第一,在中国,主流不能只从电影的产业性来看,而还要从电影的产业性在中国文化整体中的定位来看,商业大片在产业上的成功,还不是它在文化上的成功,而且从三大导演和三部大片在市场大捷的同时在文化界的贬评如潮,可知其还远没有取得文化上的成功。第二,主流一词本身意味着还有次流或支流,在中国的语境中,把仅在商业上成功的电影称为主流,占用了主流这一大词,那其他电影(比如主旋律电影)就不是主流而是支流?这不但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逻辑悖论,而且造成了一个感觉上的方向性隐喻。第三,主流不是一个新词,而是一个已成定语,关键在于谁应获得这一定语。在中国的语境中,国家拥有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因此国家最为支持的电影最应符合“主流电影”一词。中国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多用主流文化来指与主流意识形态趋同的文化,用精英文化来指与知识分子趋同的文化,用大众文化来指以商业赢利为主的文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不少电影批评顺此理路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影称为主流电影。但是,一类电影要真正成为主流,一定还要具备从电影本性的角度来看应有的因素。在这里电影观还起着相当的作用,当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以后走向多元化时,从不同的电影观出发,对什么是主流电影就会有不同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在第四代电影理论的言说中,具有电影的艺术特性的电影应是主流电影,当第五代电影以一种艺术革新的方式出现时,被理论家认为“应是中国电影未来的主流”④。虽然这一以艺术性为主的理论在市场面前是无力的,在市场上大败的田壮壮甚至悲壮地宣称自己只为下个世纪拍片,以艺术而入主流之论当然很快也就没法提了,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到“主流电影”这一大词对电影先锋派的巨大诱惑。继第五代之后的第六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前卫实验之后,1999年后更加引起关注,标志就是当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集团和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主办、《电影艺术》编辑部承办的“青年电影作品研讨会”。路学长、王小帅、管虎、王瑞、毛小睿、吴天戈、李虹、阿年、田曦、王全安、霍建起、张杨、金琛等青年导演参加了会议。主办者在“会议宗旨”里对第六代有了正面的期待:“尽管他们的作品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股年轻的创作力量,势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主力军。关注他们的成长,鼓励他们的创作,研究和探讨青年电影的艺术现状,是十分适时、必要和有意义的事。”与此同时,在上海的70后导演群从1998年10月到1999年2月研讨出一份3万余字的新宣言,以马宁的名义在《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上发表出来:《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认为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不但国内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会产生危机,就是国家用大量资金支持的主流电影也会进入困境,而要提倡一种“新主流电影”,它是当前主流电影的一个分支,但“是一种具有新意和现代意识的主流电影。”而其所谓的“新主流”,是“抓住新世纪整体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已有的历史积累和人文资源,制作富有创意的、富于想象力的低成本商品影片……真正启动有效率的电影企业机制。”这里一方面不否定原有的主流,但自己也想成为主流,于是加一“新”字:新主流,不反对原有主流,并与之共生的另一主流,而这一新主流,虽然有艺术指标上的创意呀,想象力呀,但最后落实到“商业电影”这一电影的产业性上。这基本可以代表第六代整体走向。第六代经过与电影当局的三次对话(除了前面讲的之外,2003年11月13日,电影局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座谈会;2005年12月9日至12日,由电影局、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影协、电影导演协会等主办、在北京电影学院召开的“青年电影创作座谈会”)之后,从地下全面走向地上,同时也表现出对电影产业性的巨大关注。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人物,60后的张元、管虎等、70后的郭小橹、施润玖等,都表达了自己对市场对观众的态度“觉今是而昨非”。张元说:“以前一心拍片,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很少考虑观众,那时拍片就是目的,现在不同了,希望自己的感受有人看、有人听、有人共鸣,激励我继续拍片,继续表达自己。”第六代的“新主流”,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动机和内容,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就是“主流”一词对电影人的巨大诱惑。
    “主流”一词本来应该是由直接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来代表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电影市场的萎缩,主流思想为重振主流思想在电影上的地位,而提出了主旋律概念,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中央领导的一系列讲话,不断地完善了主旋律理论⑤,从而在电影上,直接表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就被命名为主旋律电影。被学界认定的主旋律电影有:第一,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如《巍巍昆仑》《开国大典》《开天辟地》《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彭大将军》《丰碑》《大决战》《百色起义》……第二,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作品,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红河谷》《鸦片战争》《北洋水师》《孙中山》《刘天华》《血战台儿庄》《横空出世》《冲天飞豹》……第三,各个领域的英雄人物,如《焦裕禄》《孔繁森》《张思德》《蒋筑英》、《李四光》……第四,现实生活中充满堂堂正气的电影,如写希望工程的《凤凰琴》,写下岗工人自尊自强的《红西服》,写反腐倡廉的《生死抉择》……然而,主旋律电影虽然因政治优势和经济支持而数量众多,但“政治、道德理想与大众文化心理、宣传教育意图与艺术虚构规律、叙述故事与故事叙述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主旋律’的大众化道路远远没有开通,尽管政府启动了各种运作机制来推动主旋律影片的生产和发行,但除了《焦裕禄》、《周恩来》、《大决战》等少数影片之外,多数主旋律影片基本不能进入主流电影消费市场”⑥。这样,主旋律电影只是成为电影多元化中的一种电影类型,而没能成为本来应该成为的主流电影。
    第五代电影想以艺术入主流失败了,主旋律想以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主流未成功,第六代的新主流电影,不敢直接占据主流,却表达了要入主流的愿望,在实际上与主旋律电影一样,只成了多元电影格局中的一种电影类型,并没能成为其心中想要成为的主流电影。这三种电影之所以没能成为主流电影,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闯过市场这一电影的产业本性这一关,当三代导演一道转入大片为中国电影赢得市场,让其他类型的电影,特别是主旋律电影,在电影市场上相形见“拙”之后,对主流电影究竟应当怎样进行谈论,又变成了一个话题。这时,一个基本问题浮出水面:从电影本性的角度看,何为主流电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