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一词源于古希腊的“pntmoc”,本义是表示程度、程序和匀称流动的意思,英语中的“rhythm”则有节奏和韵律的双重含义。相对而言,文学作品因为要细腻描绘故事发生的情境,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绪转换,所以对于叙事节奏没有特别的要求。而电影、电视如果动作性不强,情节发展缓慢,就会被批评为情节拖沓、冗长。所以,一般而言,电影、电视的叙事节奏比文学快。 当影视艺术这种强调动作性的特点渗透到文学写作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以行动代替人物,以激烈的动作掩盖人物性格的平面化。如果我们将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与他早期的《伏羲伏羲》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多次担任影视剧编剧、导演工作的刘恒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将影视艺术的动作性带到了小说写作中,小说叙事节奏明显加快。由于太多动作和情节的填充,使得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根本无从展现,削弱了作品思想上和艺术上可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这必然带来语言审美功能的退化和叙事节奏的加快。 除了小说形式空间化和文学语言动作性的加强、叙事节奏加快,好莱坞工业化的配方式生产也渗透到文学写作中。 海岩的小说几乎每部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从《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到《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几乎都是采用了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刑侦+情感组合而成。这些作品中最受观众欢迎,同时也是将海岩的创作风格发挥最淋漓尽致的作品就是《玉观音》。《玉观音》的成功在于作者将最具市场效应,最能吊足观众胃口的几大因素叠加在一起,“西部+情感+缉毒”的“配方”顺应了观众市场所需求的娱乐消遣、新鲜刺激。实践证明,海岩的这些配方虽然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曲折离奇,但在商业运作上却是绝对有效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反对不同媒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电影、电视可以从文学中学习叙事技巧,文学当然也可以,而且应该向电影、电视学习新的表达方式。例如: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跳跃的叙事视角等,就可以被运用到文学写作当中,这是一种借鉴和学习,为文学突破传统提供了可能。但是,当电影、电视剧制作的叙事模式、审美趣味等带有普遍性的特征成为文学写作的唯一模式,或者成为众多作家争相效仿的时尚潮流时,这种不正常的写作行为就值得我们警惕了。 三、从影视产业链衍生出的影视同期书 影视向文学信息输出的第三种形式就是将影视产品输出到纸媒文学的影视同期书。 人们俗称的“影视同期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将影视剧剧本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纸媒读物,又称“电视文学”、“电影文学”或“剧本小说”。这类作品基本等同于影视剧剧本。例如:2005年,58集电视剧《汉武大帝》收视率持续走高,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其同名电视剧文学剧本。第二类是电影、电视节目的相关产品,如写真集、导演创作谈、演员传记和感想等。例如:2006年,《茉莉花开》的导演侯咏编著《茉莉花开时》,书中详细介绍了电影从选择小说、剧本修改、敲定演员到导演构思、拍摄过程、后期宣传发行等全方位的制作过程。这类作品文字上很一般,主要是为了满足普通观众对于电影、电视梦幻工业的好奇心。第三类是在影视剧宣传、放映的同时,将文学原作推向市场。例如:2004年,与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上映几乎同步,赵本夫的同名小说集被多家出版社推向市场。这类作品基本上保持了文学的原貌,至多是在图书封面、封底等位置夹杂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海报、剧照之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