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角鼓曲艺的流变及衍生的曲种 清代,由于旗人的特定历史背景,北京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一大批票友,以“玩艺术”为己任,从事业余艺术活动。且其中有很多人的艺术成就甚至高于普通专业艺人。票友中不乏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还担负着艺术批评和改良戏剧、曲艺的任务,使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八角鼓曲艺就是如此“玩儿”出来的。 票友随着八角鼓曲艺出现于乾隆年间。按清廷规定,八旗子弟聚会演唱,须上报管理京城娱乐的衙门——内务府,每逢演唱时,须由内务府颁发执照,执照上印有两条金龙,叫做龙票。票面上写“发给XX票房”,“票房”即此得名,在票房聚会的业余爱好者便称为“票友”。票房的出现使“玩艺术”开始风靡北京,很多皇亲贵戚子弟参与票房聚会演唱以为消遣,并编演了大量新作。“玩票”先由旗人为主,逐渐扩展至全民参与的活动。他们参与的艺术种类首先是以八角鼓为代表的曲艺,他们又不断编演新曲,搜集民间时调小曲。创建曲牌,开辟了很多新的曲种,如单弦、拆唱八角鼓、连珠快书等,使得清代北京的曲艺在很大程度上是先有票友,而后才有专业艺人的出现。 八角鼓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最早以岔曲形成曲种,渐渐不断衍生丰富,又出现了单弦、快书、琴腔等曲艺形式,都涵盖在八角鼓的名称之下。笔者将这一流变绘制成图,以方便读者理清这些曲艺形式之间的关系。 连珠快书 这些曲艺形式都是在八角鼓体系下不断衍生而形成的,它们的演变主要是结构上丰富,其演变过程为岔曲——腰截——牌子曲——单弦牌子曲。此外,在同一结构之内,通过变形,又产生了一些曲艺形式,即由岔曲衍生琴腔,由腰截衍生穿心岔曲,由牌子曲衍生拆唱八角鼓。在这一结构体系外,又因个别演员的独特风格倍受欢迎,逐渐产生出连珠快书这一曲艺形式。 (一)岔曲 岔曲在八角鼓曲艺中最为原始,是所有八角鼓曲艺的母体。岔曲因源于军中,起初所唱的题材多为歌咏太平,后在北京渐渐风行,题材有了很大变化,以追求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的作品为主,往往喜欢寄情于景。如《秋声赋》、《方晴霁雪》、《踏雪访贤》等,多是描写四时景物或隐居田园的生活片段。还有一些人把古文中雅洁的诗词编成岔曲,如《前后赤壁赋》、《陋室铭》、《宴桃李园序》、《归去来辞》等。1795在北京刊印的《霓裳续谱》收入岔曲就有148首之多,说明岔曲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曲种。道咸以后,岔曲词句中的文字功力力图精益求精,经常编排一些文字游戏,其曲词,多采取咏赞体,或咏人,或咏物,借以抒发意兴。如“赞花不露花”、“赞月不露月”、“赞雪不露雪”等八不露,通篇描写“花月雪”,但绝没有一个“花”字或“月”与“雪”。岔曲早期的撰文者多是文人墨客,子弟票友都有一定学识,所以岔曲在八角鼓中是最雅的。清末民初,八角鼓曲艺已经发展的非常丰富,岔曲因其短小精致,往往作为正式节目演唱前加演的小节目。当时经常上演的曲目《风雨归舟》,唱词华美,唱腔跌宕起伏,节奏明快,脍炙人口。此外,《春宵一刻》、《睡卧秋林下》等曲,直至今日还在流传。 岔曲的表演方式基本以独唱或群唱为主,群唱时有合唱,亦有一人领唱、他人和唱两种形式。岔曲的体例分为曲头、曲尾,基本音乐结构被称为“六八句”,即共8个词句和6个乐句,格式非常固定。以《春至河开》为例: 如图所示,一段岔曲从音乐结构上以过门划分,共7个过门,3个大过门,3个小过门,及一个收板。其中①、④、⑥为大过门,①为前奏,④为划分曲头、曲尾的大过门,即“春至河开,绿柳时来,梨花放蕊,桃杏花开,遍地萌芽土内埋。”为曲头,“农夫锄刨耕春麦,牧牛童儿就在竹林外,渔翁江心撒下网,单等那下山的樵夫畅饮开怀。”为曲尾。这个大过门,又称大过板,⑥称为卧牛,通过卧牛,划分出第五和第六个乐句。3个小过门分别是②、③、⑤,⑦为收板。 这7个过门,划分出6个乐句,即图中的[1]春至河开,绿柳时来;[2]梨花放蕊,桃杏花开;[3]遍地萌芽土内埋;[4]农夫锄刨;[5]耕春麦,牧牛童儿又在竹;[6]竹林外,渔翁江心撒下网,单等那下山的樵夫畅饮开怀。乐句的划分。是以音乐结构为依据,所以有些句子会被解体,重新组合。 8个词句是从文学结构划分的,比较简单易懂,即图中的(1)春至河开;(2)绿柳时来;(3)梨花放蕊,桃杏花开;(4)遍地萌芽土内埋;(5)农夫锄刨耕春麦;(6)牧牛童儿又在竹林外;(7)渔翁江心撒下网;(8)单等那下山的樵夫畅饮开怀。 岔曲的音乐结构及文学结构,基本固定了八角鼓曲艺的体例,除连珠快书,其它的八角鼓体系下的曲艺形式,都是在岔曲的体例下进行变化的。 (二)腰截 岔曲在乾隆时已风行,至嘉庆时,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衍生出腰截这一曲种。所谓腰截,是指在原先的曲头、曲尾,即“大过板”处截断,加入固定的民间曲牌,如拦腰截断,所以称腰截。所加入的曲牌是[南锣]、[罗江怨]、[倒推船],不仅曲牌固定,其顺序也不能改变。《廿四节气》就是腰截中的标准格式: [曲头]腊尽春归,斗柄寅回,雨水惊蛰,万物催。春分清明把土培。 [南锣]谷雨后百鸟飞,立夏来,种黍糜,小满芒种万花汇。 [罗江怨]夏至前后,龙舟斗回,小暑大暑,凉亭赏葵,立秋处暑薰风退。 [倒推船]白露秋分雁离北,寒露霜降贫人皱眉,立冬小雪纷纷坠。 [曲尾]大雪冬至,朔风吹。小寒大寒迎(卧牛)迎春会,日月穿梭催人老,转眼青春永不回。 除标准格式外,腰截的曲目也有一些例外,随着艺术的渐渐发展,有些曲目会增加额外的牌子,如《大春景》,在[倒推船]与[曲尾]之间又增添了[玉娥郎],再如《渔家乐》,则添加了[柳叶锦],这些曲牌的添加,都是专曲专用,其它腰截曲目则不见此曲牌,发展到《万寿香》这一曲目时,达到了顶峰。 [曲头]万寿香烧,华筵天开露井桃。衬清辉桂殿兰宫,日暖风高。喜重重香烟瑞霭佩声遥。 [南锣]瑶阶下生春草,华堂上,寿筵高,一门老幼多欢笑。 [罗江怨]琼宴倚立,万卉娇娆,金杯玉盏,共饮香醪,堂开吉庆多光耀。 [倒推船]座前忽见祥光绕,天边又现彩云飘,瑶池仙子齐来到。 [数唱]则见天边,彩云飘摇。左有青鸾,右有白鹤。各献上海筵奇珍,还有那焦梨与火枣。原来是瑶池王母,敬献蟠桃。 [石榴花]只见那天边又现彩云飘,一双双玉女下丹霄,又听那笙箫细奏象板轻敲,悠扬漫转雅韵声高。一声声响彻云霄,一声声响彻云霄。鲜花朵朵从空绕,乱纷飞万福来朝,乱纷飞万福来朝。寿比南山青松茂,因此上家门清泰乐逍遥。 [曲尾]赐福已毕归天府,一家人安富尊荣(卧牛)子孙并茂,叩金环门前复有皇宣诏,原来是天授恩荣赐锦袍。 《万寿香》在原有的[南锣]、[罗江怨]、[倒推船]后,又增加了[数唱]和[石榴花]两个曲牌,亦有在这两个曲牌后唱高腔者,但唱高腔则不唱曲尾,腰截中以《万寿香》的曲牌最多。 腰截的曲目大多以群唱为主,内容多以祝寿吉祥为主,如《天官赐福》等。 (三)牌子曲 《万寿香》是腰截的顶峰,它的曲牌最多,随着艺术的发展,曲牌需要进一步扩充,内容也开始有很大变化,因此在腰截的基础上,发展出牌子曲这一形式。 较之腰截,牌子曲在音乐结构和内容文字等方面又有了很多变化。在音乐结构方面,首先是曲牌的增加,很多牌子曲的曲牌多达七、八个,且上不封顶,据《北平俗曲略》载,作者李家瑞所见最多者达到二三十个⑤。不仅曲牌的数量大幅增加,而且还吸收了一些特别长的牌子,如[南城调]、[四板腔]等。牌子曲突破了[南锣]、[罗江怨]、[倒推船]的模式,前后次序可以自由组合,并开始了曲头接[数唱]的体例,即“每种起首都有一段‘数唱’”⑥,且在一段唱段中,唯有[数唱]这一曲牌可以出现多次,如《八仙庆寿》一段,[数唱]就反复出现了3次。其次,牌子曲在腰截加入民间曲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一些戏曲声腔,且将戏曲声腔变为曲牌演唱,如[梆子腔]、[柳子腔]等。 在内容文字方面,首先,牌子曲一改岔曲、腰截文雅的词句和阳春白雪的情趣,用词极为通俗,口语化的作品很多,如《穷大奶奶逛万寿寺》,全篇每句都以口语的儿化音结尾,并充满了市井俚语: [曲头] 大爷上了班儿, 这位大奶奶得了闲儿。 今天是四月初八儿, 我何不上万寿寺喝个野茶儿。 [太平年] 这位内大奶奶呀,手脚不识闲儿。 找了块铺衬,补补汗釓儿。 穷逛了一天庙,我也没花上一个大钱儿。 其次,因为曲牌的大量增加,使八角鼓曲艺在牌子曲阶段的篇幅扩大,可以表现一些故事和社会风情,所以在内容方面,牌子曲一改岔曲、腰截寓情于景或祝寿吉祥的抒怀,以叙述故事为主,多是市井生活或民间故事,并出现了一批代言体的作品,《鸟枪诉功》、《棉袄托梦》、《杂合面诉功》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