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56~257页。 ②潘秀通:《电影的空间观》,《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第94页。 ③[英]黑·卡恰德里兰:《电影中的空间与时间》,《世界电影》1988年第6期,第27~28页。 ④[美]峨维·鲍德怀尔:《电影空间种种》,《文艺研究》1992年第1期,第157页。 ⑤潘秀通:《电影的空间观》,《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第95页。 ⑥[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⑦[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5页。 ⑧[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8页。 ⑨[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第188页。 ⑩[英]帕特里克·富尔赖:《电影理论新发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 (11)参见朱玛、朱丹:《世界著名导演的镜头语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4页。 (12)克拉考尔解释说,一个国家的精神,并不是指一种确切的民族气质,而只是确认某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的集体心态和集体倾向。参见[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人民深层倾向的反映》,引自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13)[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人民深层倾向的反映》,引自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14)引自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8~129页。 (15)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2页。 (16)黄德泉:《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17)在上海师范大学龙迪勇的博士学位论文《空间叙事学》、山东师范大学李超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进程中的空间呈现——1905-1949年的中国电影叙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余新明的博士学位论文《〈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北京电影学院黄德泉的硕士学位论文《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和福建师范大学林小彬的硕士学位论文《小镇影像与个人化历史记忆——贾樟柯电影研究》以及张英进的专著《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等文献中,都描述了电影研究中时间比空间更受重视的现状,并提出电影空间及空间叙事的重要性和研究的相对匮乏是不相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