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电影由充满“神韵”的“活动影像”构成,此“活动”即电影中的“运动”。它共有四重面貌:“具象运动”,即以影像或元素等为载体的“位移运动”;“纯粹运动”,即通过移动镜头或蒙太奇单元呈现出来的所有影像及元素共有的“纯粹活动性”;“规范运动”,即始终按照“感知-回应”模式循环延伸,间接呈现电影“神韵”的影像运动;“脱轨运动”,即脱离了“感知-回应”模式,让电影“神韵”自主直接呈现的影像运动。 关 键 词:具象运动/纯粹运动/规范运动/脱轨运动/电影神韵 作者简介:徐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本文是国家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电影的奥秘——吉尔·德勒兹电影美学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ZH094。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目前唯一一位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电影的当代哲学家。他关于电影镜头的思想告诉我们:镜头及其连接决定出电影中的“运动(Movement)”;“运动”既在解组和重组电影影像及其构成元素,又在解组与重组电影的“全体(Tout)”,即“电影神韵”①,因而显得非常重要。揭示电影中“运动”的不同面貌,有益于我们深入地理解电影,对电影学的建构及电影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从德勒兹关于“电影镜头”的思想出发,阐明电影中“运动”的四重面貌,力求揭示其中包含的意义。 一、具象运动 德勒兹认为:镜头决定出的“运动”有双重面相,“一方面,运动调整着整体集合中组成部分的个别位置,这些位置就像是它的各个切面,而且每一位置都是固定的;另一方面,运动自身就作为发生变化之全体的活动切面。”②其中,“整体集合”即“电影影像”,“全体”则是“电影神韵”③。“运动”一方面根据它对“电影神韵”的解组与重组而调整着电影影像及其组成元素、组成部分的位置,另一方面也根据画面及其构成元素、构成部分的位置调整,解组与重组“电影神韵”。前者是“运动”的“相对性面相”,后者则为“绝对性面相”。 这里,我们首先看到,电影影像及其组成部分的个别位置,相当于“运动”的各个切面,“运动”会调整这些切面的位置。由此形成的,必定是影像或者构成元素的位移。如此的位移,就是具体可见的“具象运动”,即电影中“运动”的第一重面貌。 分而述之,“具象运动”的表现有三种情况,分别对应着固定镜头、移动镜头和蒙太奇段落。 从固定镜头讲,“具象运动”表现为影像组成元素的位移。例如在卢米埃尔兄弟(Auguste Lumière,Louis Lumière)的《工厂大门》以及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中,以调整位置的方式发生位移的,只是其中的人物等组成元素。那时,镜头是固定的,活动的是其中的组成元素。“具象运动”只呈现为元素的位移(图1)。单看现代电影中的固定镜头,也是如此。如在冯小刚《非诚勿扰》片名前面的那个固定镜头:天色转暗,都市建筑,大街,灯光亮起,汽车在立交桥上疾速行驶。我们看到的同样是组成元素在发生着位移。简言之,在固定镜头中,“具象运动”表现为影像构成元素的位置移动。 图1 “具象运动”只呈现为元素的位移 从移动镜头看,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移动空镜头。所谓空镜头,就是其中没有人物,甚至没有动物的纯景物镜头。当镜头本身移动时,其中的景物也会随之出现位移,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上下移动空镜头),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左右移动空镜头),从前到后或从后到前(前后推拉空镜头)等。《非诚勿扰》中有一个交代西溪风光的空镜头:原生态的林木、小桥从右到左移动。这里,造成景物移动的是整个影像的方位移动(图2)。在此,“具象运动”表现为整个影像的方位移动(或说景物随同整个影像而位移)。 图2 整个影像的方位移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