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统而观之,沈凤威的电影理论研究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对外来理论不排斥,但也绝非盲目接受,而是始终基于本土实践,不拘一格,活学活用,体现为其在引经据典之余对中国电影的现实问题念念不忘;其二,敢于提出己见,力求推陈出新,体现为其由对蒙太奇过于概念化的批判走向对开发单镜头表现力的推崇;其三,倡导电影创作要符合电影本性,体现为其对演技中“话剧腔”的检讨。不妨说,沈凤威的这些成果,不仅是对中国电影理论传统的一个延续和推进,也可以与同时期外国电影理论研究构成某种对话关系,同时也可为我们揭示出国人在彼时彼地对西方电影理论形成了怎样的“接受空间”,以及其对本土电影创作实践的理论认知达至何种境界。更为重要的是,借助这一稍显“冷门”的研究角度,我们或可深化对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的认知。沦陷时期上海电影本就是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领域;有限的研究,也大多囿于彼时的中国电影人,在面对侵略势力之时,是否通过创作做出“抵抗”这样富有政治色彩的争论之中。而本文则倾向于认为,对于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我们似乎大可在满足于做亡国奴与或显或隐的抵抗这两端之间,另外辨认出一个“中间地带”;倘若如此,沈凤威无疑则正处在这一“中间地带”之内。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从业者,他(或许不止他一个人)也许未敢明火执仗地与侵略者或汪伪政权叫板,但也并没有公然为不义的政权歌功颂德,而是扎扎实实地从事理论工作,并以此种方式保存住上海电影传统的一脉香火。 注释: ①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研究成果之一。 ②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不完全的资料来推测,沈凤威在1949年之后大概渐渐远离了电影界,专心从事翻译工作,成为了一位在业界较有名气的俄语翻译家。但作为翻译家的沈凤威与本文所论的作为电影理论家的沈凤威,是否为同一个人,由于资料所限,还无法确知,有待另文探析。关于翻译家沈凤威的情况可参见《中国翻译家词典》编写组编:《中国翻译家词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7月第一版。 ③至于对导演个人风格的研究,笔者拟另文探讨。 原文参考文献: [1]沈凤威.理论·实际·与学习——一个电影学徒的自白[J].上海影坛,1945(2)//谭惟翰.我的电影剧本处女作[J].上海电影史料(1)[C].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164. [2]沈凤威.记忆留存《西影》:生存七个月的电影专刊[J].光明日报,2005-5-27//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5/27/content_3009182.htm_. [3]金巽.编辑者言[J].上海影坛,1945卷2(4). [4]钟大丰.作为艺术运动的30年代电影[J]//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94-197. [5]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42-354. [6]沈凤威.谈“蒙太奇”[J].新影坛,1943卷1(4). [7]沈凤威.再谈“蒙太奇”[J].新影坛,1943卷1(6). 沈凤威.韵律的控制——“蒙太奇”杂论之一[J].新影坛,1943卷2(3). [8]沈凤威.有关电影演技的基础概念[J].新影坛,1944(2)-(4). [9]沈凤威.演技什谈之一话剧腔[J].上海影坛,1945(2)-(6). [10]沈凤威.演技的三座要塞——基础:平衡观念和肌肉活动[J].新影坛,1944卷3(1). [11]沈凤威.演技的三座要塞——本题:逼真·情感·优美[J].新影坛,1944卷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