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结语 正是因为张爱玲一贯保持着上述叙述姿态,因而在她身上形成了一种远高于西方伦理表现形式又大不同于传统中国伦理表现形式的中国现代式书写。她借鉴西方好莱坞叙事技巧,将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并在其小说和剧本的字里行间多次呈现出象征西方现代性的景观,通过充满镜头感和画面感的叙事将影像和文字融为一体,流露出新感觉派小说的气质,然而更可贵的是,她从来就没有丢弃掉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传统伦理,只是她对中国传统伦理的理解和诠释与千百年来中国人所渴望的传奇形式大不相同。张爱玲将“传奇”定义为平凡与琐碎,而正是这样的平凡与琐碎,才使得这种“传奇”叙事更加容易通过西方喜剧的机智和幽默来展示,在谐闹和悲情相互渗透的浮世的悲欢中,她借用“参差的对照”这种表现细节的方式来揭示一种生活的智慧和生存的哲学。这种书写策略被笔者定义为充满张氏特色的“影像传奇叙事”(21),恰恰是这种叙事策略更新了中国传统故事电影的叙事观念。在《太太万岁》上映的那样一个中国电影历史的转折期,张爱玲作为“影像传奇叙事”的代表和典范,其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注释: 王德威曾经阐明张爱玲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贯穿了三种时代意义:一,由文字过渡到了影像时代;二,由男性声音到女性喧哗的时代;三,由大历史到琐碎历史的时代。(22)事实上,在张爱玲之前,中国现代文学就已经实现了“影像叙事”,而张爱玲文学也并非是纯粹的女性文学,但张爱玲的确是传奇般地上演了一种琐碎的历史观,因而,由她开始的张氏“影像传奇叙事”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情节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①⑧⑨⑩(13)(19)李欧梵:《苍凉与世鼓》,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第86页、第84页、第90页、第114页、第86页。 ②⑦(20)转引自张英进:《多元中国:电影与文化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第208页、第208页。 ③张爱玲:《多少恨》,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④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⑤张爱玲:《论写作》,出自张爱玲著《张看》,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版,第271页。 ⑥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意的历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11)周芬伶:《艳异》,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347页。 (12)(16)张爱玲:《流言》,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第21-23页。 (14)(18)张爱玲:《太太万岁》,电影题记。 (15)刘晓希:《当下与记忆,平民与贵族:相互胶着,不曾远离——由池莉“触电”回眸中国传统伦理情节剧》、《当代文坛》2013年第6期。 (17)Rey Chow: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1,P.85. (21)观点部分参见虞吉:《中国电影“影像传奇叙事”的原初性建构》,《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但本文中所提及的“影像传奇叙事”与虞吉教授对“影像传奇叙事”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 (22)参见王德威:《落地麦子不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