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石琪《香港电影的武打发展》,香港市政局编《香港功夫电影研究》1980 年版,第21 页。 ②[美] 高思雅(Roger Garcia)《袁和平的颂赞》,香港市政局编《香港功夫电影研究》,第135 页。 ③石琪《石琪影话集8 :十八般武艺》(下),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9 年版,第21—22 页。 ④对建构性剪辑的详细讨论,可见[美] 大卫·波德维尔《不足中见丰盛:胡金铨惊鸿一瞥》,载其所著《电影诗学》,张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460 页以及[美] 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年版,第256—262 页。 ⑤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年版,第274页。 ⑥[美] 大卫·波德维尔《动作的美学:功夫、枪战与电影表现力》,载其所著《电影诗学》第448 页、第453 页。 ⑦张伟雄《好动一代男——香港动作电影身份及身体的寻觅》,载香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编《向动作指导致敬》,2006 年版,第12 页。 ⑧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3 年版,第119—120 页。 ⑨[英]里昂·汉特《功夫偶像——从李小龙到〈卧虎藏龙〉》,余琼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37 页。 ⑩可参见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第96 页以及石琪《香港电影的武打发展》,香港市政局编《香港功夫电影研究》第22 页。 (11)Bey Logan:Hong Kong Action Cinema,Woodstock,New York:The Overlook Press,1995,p62. (12)罗卡《黄飞鸿家族:精神与繁衍》,罗卡等《香港电影类型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4—5 页。 (13)同②,第135 页。 (14)同(9),第135 页。 (15)吴昊《功夫喜剧——传统?结构?人物》,载其所著《香港电影民俗学》,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 年版,第141 页。 (16)刘大木《挑灯看剑索梦回——四十年来武打片与社会事件的对话》,载香港临时市政局编电影口述历史展览之《再现江湖》,1999 年,第28 页。 (17)[英] 里昂·汉特颇富洞见地指出,“将‘仁者’边缘化是袁和平早期电影的一个特色”,见其所著《功夫偶像——从李小龙到〈卧虎藏龙〉》,第148 页。 (18)[澳] 胡敏娜(Mary Farquhar)《成龙:疼与痛的明星工作》,[美]张英进、胡敏娜主编《华语电影明星》,西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227 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