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张艺谋败落的地方,冯小刚“站起来了” 在张艺谋无可挽回地败落之后,冯小刚占据了“中国电影英雄”的地位。当年张艺谋在中国电影场收获的殊荣,现在都降落在冯小刚的头上,那些曾经围绕着张艺谋写评论、做学问的影评人和电影学者,现在都转场到冯小刚身边,纷纷以冯小刚电影来标志中国电影的最新高度。 张艺谋是以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由摄影开始,而做成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的;冯小刚的电影前史,则始于军旅宣传队员,经历了电视美工和合作编导,最后终于成为当今头牌导演。看起来两人做成做大的路线图相似,其实两人是逆向而行的。 电影科班出身的张艺谋,在其过去3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以其电影作品标绘出了清晰的艺术追求轨迹,这个轨迹的起点是其导演处女作、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1987),它的顶峰是其第三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英雄》(2002)。1987至2002年期间,张艺谋电影在国际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除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外,几乎包揽了全球最重要的电影大奖,成为一位当代中国无人望其项背的“国际电影大师”。与此同时,《英雄》创造了“内地票房2.5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1.77亿美元”的国产电影“票房神话”之后,在国内,“张艺谋电影”成为毫无悬念的“票房电影”,甚至《三枪拍案惊奇》这部遭受观众和影评人一边倒的“恶评”影片,也因为“张艺谋导演”而斩获近3亿元票房。 《英雄》是张艺谋与电影制片人张伟平首部合作的商业大片。这部影片的成功,一方面是张艺谋倾其所有地发挥了自己的电影艺术之长,另一方面二张联手收揽了一个当时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中国一线电影明星团队。《英雄》是张艺谋拍摄出的“最好看”的电影,这部电影竭力集好莱坞大片路数之大成,将“侠”的中国元素做最极致的影画发挥,从而将“张艺谋电影”推向顶峰。然而,作为“电影大师”的张艺谋的内在缺陷也在这部电影中暴露出来:因为缺少一个伟大电影艺术家的人文体验和认知,张艺谋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在追求极致美化的影像展示的时候,做空了中国故事的灵魂。因此,《英雄》全片最后落脚的“秦王天下观”成为中国观众笑场的制点,而在国际电影界的视野中,这不过是对当代国际霸权主义的低俗谄媚。 张艺谋电影三度提名奥斯卡奖而均失败在“一步之遥”外,症结就在于,以他自身的文化局限,他无法理解奥斯卡影片的基因是现代文明精神,因此他无力跨越这一步之遥。作为一个职业电影家,张艺谋计划一开始就是要冲刺奥斯卡小金人的。但是,在《英雄》之后,“张艺谋大片”展示给观众的是极尽铺张奢华之能事的场景奇观,故事零乱、人物扁平、装神弄鬼,成为2002后张艺谋电影的基本观感,这是艺术追求无力、沉迷于商业制作的张艺谋导演的难逃之境。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是二张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申报了外语片可能申报的全部十三个奥斯卡奖项,一项未获提名,而且国际影评非常一致地定评该片为“杂碎烂片”。其实,2002年后,国际重要电影奖项已经抛弃了张艺谋,他的影片持续申报奥斯卡奖,向国内发布舆论“志在必得”,不过是利用国内观众信息局限,做虚张声势的票房炒作。当然,以2014年的《归来》为标志,“张艺谋电影”,已经是一个被观众终于看破了“西洋景”的过了气的招牌。 三、从王朔痞子文学走出来的冯小刚恶搞戏路 出身于部队宣传队员、电视美工的冯小刚,在其导演生涯的前半期,是绝没有张艺谋式的电影大师梦的。他的电影轨迹,是追随着王朔的“痞子文学”开始的,他把王朔小说中的“大院子弟”鄙视一切、嘲弄一切而自以为是的“玩主”以更为卑琐的影像风格呈现在银幕上。1997的《甲方乙方》,是冯小刚的导演成名作,也是冯小刚首次与喜剧演员葛优合作的影片。这部以“贺岁片”定位的影片,实际上也定格了所谓“冯小刚喜剧”的商业配方:A.以王朔式的调侃为影片的灵魂和基调;B.追逐流行话语,把电影对白挤对成网络段子;C.拼贴时尚符号的影像;D.沉溺于皮相取乐的恶搞。 冯氏恶搞,在2001年的《大腕》中达到极致,把一个美国导演在中国北京的一次假死,演化成一出商人拜金的广告大战。瞎编滥造的剧情是毫无情节线的杂烩之物,而人物的玩偶化导致了最拙劣的串场小丑都不啻的空洞。在影片中,作为剧情发展线的核心人物、被标榜为好莱坞元老级导演的泰勒,制片人竟然可以将日本人拍摄的影片强加于他的名义之下,而他在忧愤之中给男主角尤优留下了为他举办一个“喜剧葬礼”的“遗嘱”,并且在昏迷多日苏醒后,拒绝让人告知尤优,暗中惊喜旁观自己的“喜剧葬礼”的广告大战愈演愈烈。影片的最后收场是老年泰勒导演着自己年轻的美女情人露西与尤优戏里戏外的示爱。 2013年12月19日,冯小刚导演的《私人定制》正式上映后,恶评如潮,观众和影评人一边倒斥其为“烂片”。该片上映之初,冯小刚自信满满地吆喝观众“吐糟”,但是面对一边倒的恶评,他故伎重施:导演自己公开恶口骂阵,拉升影片票房。在影片上映后的第10天,12月30日夜,冯小刚在其认证微博连发7个帖子反击批评该片的影评人,称“你们丫的这帮大尾巴狼”、“别他妈现眼了”、“永远跟你们丫的势不两立”。这次冯小刚骂票,并没有产生多少效益。上映前,业界对《私人定制》的票房预期是破10亿,该片最终票房是7.18亿,在冯小刚开骂前10天获5亿票房,其后20天获2.18亿票房——低于同年上映的赵薇导演处女作《致青春》的7.19亿。显然,“冯小刚贺岁片”的票房神话破碎。 荒诞喜剧的灵魂,是假戏真做——“假戏”,要让观众知道是假戏,所以看出荒诞、滑稽;“真作”,要演绎出荒诞生活的内在逻辑,向观众揭示现实和人心的真实。冯氏贺岁剧,只知一味地恶搞,以为把戏做得越假,越离谱,加点时尚佐料,就是娱乐大餐,这实在是愚者自娱之愚。在2001年,中国观众仍然在严格地进口片限额之下“欣赏冯氏”喜剧,缺少喜剧佳作训练品味的中国观众似乎还是将三流喜剧也算不上的《大腕》中的冯氏恶搞照单全收。然而,到了2013年,中国观众不仅在电影院经历了日益增量的进口影片的培训,而且在线观看海外影剧已成为方便随意的日常生活。冯氏恶搞的“戏份”与“笑果”,不仅日益变得拙劣廉价,而且其恶俗日益令人难以忍受。从《私人定制》回看《大腕》,以至于《甲方乙方》,除了看到缺少技术和艺术含量的低俗商业片,还能看到什么呢?在当代荒诞喜剧电影大师中,美国有昆汀·塔伦蒂诺,香港有周星驰,与他们相比,冯小刚能算什么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