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写实精神的回归——2018·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8-12-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 参加讨论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是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大批反映时代生活的影片,记录时代的真实风貌和思想印迹,为国产电影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现实题材电影一度面临发展的瓶颈。可喜的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的写实精神正在悄然回归,尽管不无隐忧和不足,但众多反映现实的优秀影片接连出现,不但提升了国产电影的艺术质量,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新高。
    2018·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于2018年12月12日举办“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写实精神的回归”论坛,旨在梳理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写实精神的回归及其时代、文化背景,探究写实精神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总结当代写实电影的美学与艺术得失,期望论坛能为国产电影的发展献计献策。
     
    市场呼唤写实精神的回归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实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核心是关注当下、关注生活以及如何向前发展。影片《我不是药神》充满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努力揭示人性深层的东西。而《无名之辈》虽然没有带有很强的话题性,票房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但电影里表现的东西很独特,情节和人物极具个性化,观众在社会认知和情感心理层面都能产生共鸣。
    张东(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原主任,高级编辑)
    《战狼2》和《红海行动》成为年度电影票房冠亚军,令人欣慰,也引人思考。其成功的重要理由在于创作者直面现实,勇于虚构。创作者了解当下军事斗争的新特点、新形势,了解人民军队的新任务、新动向。影片内容本身具有揭密性,对观众有吸引力。影片勇于虚构,尊重艺术规律。惊险刺激的视觉画面,多元现代的战斗场面,个性十足的军人形象等,符合当代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影片不失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本色,创新、精彩的艺术呈现,为现实题材军事电影的发展开拓了新路。
    田水泉(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编剧)
    写实题材作品是时代的镜像,能直观地描摹时代面貌、引领时代价值。2018年,写实题材的影片《我不是药神》出人意料地成为爆款,说明观众喜欢这样的影片,市场需要这样的影片。写实作品应该持有以下立场:一要有真情实意,符合客观真实,不能架空生活,要关注老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的生活。二要有批判意识。三要有深刻的发现。四要有正确的导向。写实题材电影创作没有捷径,需要电影人真正深入民众,探寻社会幽微。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
    2017年电影票房增长缓慢,到2018年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其重要原因就是写实品格的回归,接地气了。目前有两类影片受关注,第一类是像《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之类的现实题材的新主流大片,包括《救火英雄》《推销员》《拆弹专家》《战狼》系列等,提升了当下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和票房。第二类是《我不是药神》这一类的影片,属于一般类型片,但是具有写实精神。这类现实题材影片,为当下国产电影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除这两类受关注的影片外,其他写实类影片也很突显,像主旋律影片《李保国》、《我是医生》《邹碧华》等,这些影片超越了以前公式化的表达,同样是以写实精神、现实题材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当下艺术片或者文艺片中,也是以现实题材、写实精神为主的作品。像《大雪冬至》《相亲相爱》《嘉年华》《暴雪将至》《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北方一片苍凉》等等,都是如此。
    李清(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
    写实精神作为中国电影的传统,从早期电影拓荒者郑正秋的创作到上世纪三十年的左翼电影,以及后来几代中国电影人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涌现了许多现实主义佳作。近些年,国产电影业进入高速扩张期,高投入的大电影成为主流,而一些写实题材电影遇冷。近两年,一些小成本制作的影片,贴近现实,反映民生,受到观众喜爱,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这是对近些年狂热追风IP导致同质化作品泛滥潮流的反拨,也旁证了写实电影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美学
     
    祁志祥(上海政法学院国学所所长、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
    如何理解电影艺术的美?第一从现实美、逼真美当中获得。第二要有好的演员。第三还要好看,注重电影语汇。在这个方面,好莱坞、宝莱坞给我们做出很好的表率。除了靠艺术家、剧作家、演员,还有几个方面因素:第一我们要抵制唯票房;第二要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第三则是要勇于探索。
    林少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写实题材电影,仅从题材或风格上很难判断,其中涉及到至少三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辨析:现实、纪实与真实;历史与历史叙述;表现、再现与呈现。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令人震撼的是它们呈现的观念。在观念上,电影艺术属于历史叙述的层面。而从国产电影的创作实践来看,其艺术理念这几年已经逐渐经历了从表现到再现再到呈现的过程。中国电影实践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现有的理论,如今最大的问题是观众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审美素养。
    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当下国产电影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文本策略。一方面体现为一种基于社会推理模式的对话体形式,其内在的逻辑起点在于有效地建构起一种将自我映射于银幕故事世界中的认同关系。另一方面,在围绕消费为核心的电影生产与市场运作中,作为一种策略性的创作方法,既要与一定时期内人的具体存在及其“生活的世界”,以及一系列涉及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的各种现实问题,构成一种基于存在体验的对话关系,更需要将这一系列社会因素有效转化为一种消费的刺激性因素。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创作者必须最大化地契合,甚至是顺应主导意识形态的审美范式与价值取向。
    张斌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现实题材电影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与之相伴的现实主义风格也以其独特的姿态构建着中国电影的美学深度。《湄公河行动》融军事题材与动作类型于一体,将国际反恐与打击犯罪的现实议题融汇在对主流意识的诉求中,为传统军事题材赋予必要的商业元素;《我不是药神》聚焦尖锐的社会议题,将一个严肃的命题嫁接于喜剧类型,使观众在嬉笑怒骂当中深刻领略到人性的温度与厚度;《无名之辈》将单一空间内的戏剧张力融于大狂欢式终极营救的类型惯例中,使观者同时领略到戏剧美学与影像美学相互交织的奇异状态。这些写实题材影片呼应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需求和观众审美观念的提升要求,从侧面反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影美学向着多维立体方向演变的一种新趋势。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马文所副研究员)
    从FIRST青年电影展、金马奖到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主流视频网站,这些人才培养机制、成果展示平台、最终的院线落地和潜在的观影人群覆盖日渐清晰。作为行业基座的青年导演、编剧、演员等从业人员队伍也是这样。以正在积蓄的现实题材浪潮为表征,中国电影正在走向跨周期意义的历史临界点——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化、产业化改革过程中,缴纳了昂贵的历史学费之后,终于开始收获纯市场和产业意义上的可持续红利。而且,这一大批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青年电影人,深入关注社会底层,驾轻就熟地将“非虚构”等新兴理论、话语资源,有机嫁接到电影实践中,在影像语言、美学趣味、价值选择等层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呈现出了真正可以面向未来的、清晰的代际更迭特征。
     
    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未来之路
     
    张弛(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研究部主任,编导)
    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仍然是当前电影创作的问题。2018年,出现了几部体现写实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如影片《我不是药神》《找到你》等。但仅这一两部,还不能得出现实主义已经“回归”的结论。《战狼》《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一批影片把“主旋律”题材与类型片、枪战片元素充分结合,创造了一种“主旋律动作大片”。但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的回归还不如说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张扬。其实,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仍然是当前电影创作出现的问题,也许,说“现实主义回归”还为时尚早。
    左衡(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
    中国电影史与现实主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关系,有大量经验可以总结。对以往出现的问题辨析,既需要从电影本体论的层面得到澄清,也需要从“主义”祛魅、“现实/写实”现象学化的角度加以阐发。现实主义的回归,应该是建立在理性反思基础上的学理探索,应置于“中国文艺复兴”的大命题下,摆脱道统意识和泛政治化倾向,以写实质感的显现为标准,形成更开放包容、核心稳定边缘延伸的理论模型。
    方立(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表、导演教师,副教授)
    现实主义的创作应该深度挖掘人性层面,不能仅仅流于表面。真实的人性有主要人格特征的稳定性一面,但对于不同的环境刺激,也会呈现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情感侧面。电影是无限的时空,完全可以把人的内心外化出来。我们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可以用技术手段,或者电影的无限时空手段,把现实主义挖掘得更深。希望中国的电影,能够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生动、真切地表达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愫、意愿和愿望。
    张启忠(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
    通过回顾、梳理世界动画史,发现动画当中与现实的关联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关联可以分为五类。第一是把曾经的历史事件作为一个展示的载体;第二是以传记作为背景;第三是展示现实生活;第四是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定制;第五是由现实问题引发角色的危机。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国产动画与现实关联非常突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大量具有家国情怀的动画短片,后来在很长的时间里处于相对低谷。当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只有关注深层和不同层次的现实,才能真正崛起。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当下的中国电影,从文化诉求和电影机制的角度很难回到早期现实主义的模式和生产机制,只能强调类型片或者商业片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近些年,有些中小成本的故事片多了一些现实或写实的因素,这与关注当下现实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帮助观众从电影中理解当下现实的内在需求。最近的《无名之辈》受到观众的认可,靠口碑带动了票房。中小成本投资领域会给偏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留下一些市场空间。我们期待现实主义创作变成真正大众化、平民化的文化艺术表达。
    朱萍(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21世纪以来中国写实题材电影的商业化发展,可追溯至2006年国产影片《云水谣》的成功上映。该片融合主旋律元素、艺术化手段和商业片本质于一体,为近十年写实题材走向商业化路径展示了可行性。该片的重大历史背景、主人公左翼身份和其奉献精神直指主旋律方向。影片艺术性体现在细节的处理,还体现在“解惑式”时空交错叙事法,以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剧情设计。从本质上看,《云水谣》是一部爱情类型的商业片。此后,国产写实题材作品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上取得了更大突破。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美学
    祁志祥(上海政法学院国学所所长、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
    如何理解电影艺术的美?第一从现实美、逼真美当中获得。第二要有好的演员。第三还要好看,注重电影语汇。在这个方面,好莱坞、宝莱坞给我们做出很好的表率。除了靠艺术家、剧作家、演员,还有几个方面因素:第一我们要抵制唯票房;第二要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第三则是要勇于探索。
    林少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写实题材电影,仅从题材或风格上很难判断,其中涉及到至少三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辨析:现实、纪实与真实;历史与历史叙述;表现、再现与呈现。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令人震撼的是它们呈现的观念。在观念上,电影艺术属于历史叙述的层面。而从国产电影的创作实践来看,其艺术理念这几年已经逐渐经历了从表现到再现再到呈现的过程。中国电影实践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现有的理论,如今最大的问题是观众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审美素养。
    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当下国产电影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文本策略。一方面体现为一种基于社会推理模式的对话体形式,其内在的逻辑起点在于有效地建构起一种将自我映射于银幕故事世界中的认同关系。另一方面,在围绕消费为核心的电影生产与市场运作中,作为一种策略性的创作方法,既要与一定时期内人的具体存在及其“生活的世界”,以及一系列涉及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的各种现实问题,构成一种基于存在体验的对话关系,更需要将这一系列社会因素有效转化为一种消费的刺激性因素。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创作者必须最大化地契合,甚至是顺应主导意识形态的审美范式与价值取向。
    张斌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现实题材电影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与之相伴的现实主义风格也以其独特的姿态构建着中国电影的美学深度。《湄公河行动》融军事题材与动作类型于一体,将国际反恐与打击犯罪的现实议题融汇在对主流意识的诉求中,为传统军事题材赋予必要的商业元素;《我不是药神》聚焦尖锐的社会议题,将一个严肃的命题嫁接于喜剧类型,使观众在嬉笑怒骂当中深刻领略到人性的温度与厚度;《无名之辈》将单一空间内的戏剧张力融于大狂欢式终极营救的类型惯例中,使观者同时领略到戏剧美学与影像美学相互交织的奇异状态。这些写实题材影片呼应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需求和观众审美观念的提升要求,从侧面反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影美学向着多维立体方向演变的一种新趋势。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马文所副研究员)
    从FIRST青年电影展、金马奖到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主流视频网站,这些人才培养机制、成果展示平台、最终的院线落地和潜在的观影人群覆盖日渐清晰。作为行业基座的青年导演、编剧、演员等从业人员队伍也是这样。以正在积蓄的现实题材浪潮为表征,中国电影正在走向跨周期意义的历史临界点——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化、产业化改革过程中,缴纳了昂贵的历史学费之后,终于开始收获纯市场和产业意义上的可持续红利。而且,这一大批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青年电影人,深入关注社会底层,驾轻就熟地将“非虚构”等新兴理论、话语资源,有机嫁接到电影实践中,在影像语言、美学趣味、价值选择等层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呈现出了真正可以面向未来的、清晰的代际更迭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