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是越剧发展的示范性代表院团,在江浙沪越剧流布区乃至海内外中国戏曲流布区内,拥有卓越的艺术盛誉。这不但缘于上海这座现代城市的文化品格对越剧鱼龙变化所产生的特殊重要作用,而且也缘于众多代表性艺术家为上海越剧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优秀的艺术传统既是院团发展的资源动力,也最容易成为院团发展的包袱压力。对上海越剧院而言,110余年的越剧艺术史基本上被浓缩在上海越剧院剧目传承中,而近400出优秀剧目实际上正寄希望于后续人才的培养。因此,优秀的艺术传统更需要置换为有效的人才活力。 越剧与中国戏曲的其他剧种一样,都经历过师承教育、科班教育、艺校教育、团带班等多种形式,一代代优秀的越剧人,都是在教育与实践的道路上,印证着这些教育方法与舞台创造相互协调的艺术发展规律。从2007年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设立六年制中专越剧班,到2013年通过参加全国高考而设立四年本科制越剧班,十年树人,最终成就了20位越剧人才,为上海越剧院培养出第十代青年演员。越剧本科班采用上海越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培养的办学方式,确立了符合上海越剧院传承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解决了当代戏曲人才的养成与归属问题,这正是日益提高的国民素质对戏曲职业人才的要求所致。从基础功架的训练,到多部经典大戏的演出,越剧艺术人才从中专到本科的进阶培养,显然兼顾到了戏曲教育的特殊性与系统性,也符合戏曲人才在技艺提升中的长效发展诉求。作为越剧史上第一个跨越初级到高等学历教育的“越剧班”,通过十年量身定制的系统教育,解决戏曲教育的终端就业目标,这是很成功的教学方式。 上海越剧院最被人熟知的是荟萃了丰富的行当流派,众所周知的经典名作《红楼梦》就以个性鲜明的流派演出而脍炙人口。越剧班教育充分尊重了流派经典在越剧传承中的作用,在十年教学中,上海越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邀请徐派、范派、袁派、吕派等流派创始人及其优秀传承者亲自任教,成果斐然。在本科班成果巡回展演中,越剧经典《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中君子》《家》等作品,通过年轻的第十代演员的演出,保持着经典形象、经典场面、经典唱段的经典再现,也让人能够看到青年人在传承流派艺术时保持了越剧各流派的规范性与时尚性。“戏以人传”,在充分保证行当流派“口传心授”的传统法则时,结合学校体系化教学,让剧院名家与高校教师共同形成一个更有成效的教学团队,统一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统一安排教学实践规划,甚至做到一人一计划,让个体化的口传法则提升到体系化教育,让学校教学资源与越剧院艺术格局得以充分协调,让越剧院的人才与剧目资源得到盘活。特别是在十年系统规范的培养下,本科班的青年人才成功地传承了数十部折子戏和代表上海越剧院特色的剧目,让优秀人才与经典剧目成为越剧院长久发展的基础,这是很切实的教学方式。 学校教育的长处即在于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全面的知识体系,来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正是艺校教育优于传统多种教育模式的所在。戏曲教育在当代不仅仅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功夫训练,也不仅仅是“口传心授”的个体经验传续,还要有艺术理念的塑形与艺术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如果说传统戏曲教育偏重于经典的传承,越剧班教育则兼顾到了“创新性”在人才培养中的贯彻与推进。除了继续突破“女子越剧”的固有观念而培养优秀男性演员外,越剧班还通过京剧、昆曲、川剧等剧种名家的讲授,来充实越剧表演艺术、表演理论的教育,并且通过开设特色课程、跨专业学习、借鉴成熟的音乐戏剧教育手段等方式,来强化越剧个性艺术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让青年人才在转益多师的基础上,一专多能,具备青年人本该拥有的创造性。上海戏剧学院作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戏剧院校,为越剧班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戏剧视野和学科基础,在越剧班原创大戏《仲夏夜之梦》中,能够看到越剧的青年人感受角色创造、挑战外国题材时所做的新探索、新尝试,这正是高等艺术院校教育给传统戏曲人才提供的艺术动力。让戏曲人才成为全面的艺术人才和文化人才,这正是全面的教育方式。 越剧班的十年教育,是具有创造性的尝试,为当代戏曲传承发展实践提供了足堪借鉴的方法。“传承”二字恐怕是近年来谈说最多的词汇,随着中国戏曲利好政策的一项项颁布,戏曲发展机遇正摆在每个剧种、每个剧团乃至每一个传承者的面前,戏曲传承的任务显得更加突出。其实,中国戏曲辉煌的发展史,就是充满着创造性的传承史,一代代的戏曲艺人在不断地进行个性化创造的同时,更以自己的身心训练与艺术妙悟,接续并充实着前辈传统,让戏曲艺术的精彩累代相积,不断地与时推移。但是,也是面对“传承”二字,能够看到戏曲教育也最容易走向刻板的模仿与机械的复制,特别是有传承而无创造、有师承而无艺术、有保护而无成果、有个体传承而无集体呈现等现象,在许多剧种中均有存在,这实际也可以归结到戏曲教育方法与教育水平的缺陷和不足。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已经实行多年的艺校教育,都需要在当代艺术格局中,更加理性地探索属于戏曲教育的新模式。 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要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建立主要剧种与院校戏曲专业相对应、戏曲人才需求和戏曲教育培养相平衡、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衔接、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这提示戏曲教育的务实推进是解决戏曲与时代相适应、甚至戏曲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艺术样式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这份文件中,明确了未来戏曲教育的主要任务:优化戏曲专业结构布局、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院团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推进招生与用人一体化、建立健全戏曲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搭建平台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等等。这些任务实际上要求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评估剧种特点,根据具体剧种的行业需求来确立专业教育方向;以戏曲表演人才作为培养重点,强化戏曲教育的体系化,提升戏曲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尤其是要将传统传承规则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发挥戏曲院团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配合名家传戏工程的推进,完善院、团共建的戏曲专业教学标准,实现戏曲人才的供需平衡;同时以健全的戏曲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来确保戏曲教育的良性发展,通过艺术交流平台,推动戏曲人才的成才与优化。显然,上海越剧院以十年为期,通过越剧人才的体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正在努力实现着代际之间的有效传承和艺术创造,这正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应该学习效法的。李商隐有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戏曲教育任重道远,对于当前的戏曲传承与发展而言,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推动人才涌现的戏曲教育则又显得更加急迫。 (作者:王馗,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