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术教育与潜意识具有密切关系 从美术教育工具论的角度出发,美术教育要体现其教育价值,必然要虑及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教育的本质则由美术和教育两方面的本质来决定。 (一)美术的本质决定美术教育的本质 美术教育因美术而具有不同于其它教育的自身价值和独特功能。美术本质可归结为三点:“美术是人类意识的物化的可视形象;美术是人类创造的审美对象;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5]这里的“意识”是广义的,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美术成为意识的载体借以传达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情感、情结、意志、本能和原型等内容。美术又是人类本质的审美对象化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美术活动不断创造出崭新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的现实世界,构建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美术教育以美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为其特点和效应而有别于德育、智育与体育。也正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摒弃强制性,自主地、潜移默化地从感性出发牵动人的心灵,对学生感之以美,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同时更易触摸到学生的深层潜意识,使之得以宣泄、升华、表达和新的积淀,从而丰富学生情感,塑造气质,形成个性,改善智力结构,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人格完善。柏拉图甚至从不想也不提出任何代替艺术的东西作为早期教育的工具,因为艺术是唯一能渗进灵魂深处的工具,艺术具有全面和具体的性质。 (二)美本身与教育殊途同归 美本身潜在的使美术教育可以丰满人性,保证人的完整性,全面协调和发展人的能力,这也是一切进步社会所追求的目标。赫伯·里德就曾指出:“教育的宗旨,一如艺术的宗旨,应在于保存人类及其心理官能有机的完整,因此当他自儿童时期迈进成人,自野蛮迈入文明,他仍然保留着意识的统一。这种统一是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的唯一源泉。”[6]而且他提出了统合的理论,当然包括有意识与潜意识的统合。康德也认为可以借助审美判断力弥合理性与感性,因为审美判断具有诸多优势:从“质”的方面看,美不涉及利害、欲望和概念;从“量”的方面看,美虽涉及概念却普遍地令人感到愉快;从“关系”的方面看,美虽没有明确目的却有符号目的;从“方式”方面看,美由于人人具有共同的判断能力,便必然会产生愉快。因此,美由于其中立性和普遍性,不仅可以成为理性与感性,而且可以成为真与善、概念与直觉、显意识与潜意识诸关系间的桥梁。席勒也承袭了此观点,认为人有代表理性的“形式冲动”和代表感性的“感性冲动”两个对立因素,而代表美的“游戏冲动”则是纯自由的活动,因此可以成为沟通对立因素的桥梁。 (三)潜意识以美术创作作为美术教育的最直接体现 潜意识与美术教育的诸多联系是通过美术创作来更直接地实现的。灵感的萌发基于潜意识压抑的释放和升华;潜意识的创作潜动机的良好激发和诱导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他们自然和内需地进行美术的思维和创造,并在有意和无意识的状态中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气质、情感以及情绪;美术创作的个性、风格流派同样源于潜意识,根本上来自于有差异的艺术家本人在潜意识意义上的性格、气质、修养等的无意识注入,甚至艺术家有意识的个人潜意识意象表现。美术创作潜在地受着时代和民族精神此类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创造性想象和灵感的突发从而创作出既有个性又有时代和民族烙印的作品,这样的美术作品才是发端于心灵的创作,它的魅力可以使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能够陷于痴迷,整个心情、精神受到愉悦和满足的洗礼。这种过程反过来作用于主体,使其感性得以敏锐,感情得以抒发,精神得以调和,通过滋润心灵完善身心和人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