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联系的一方面是潜意识的感情态度和心智品质产生的创造能力。弗洛伊德认为:“正是艺术家的意图,他在其作品中表达出来并传达给我们的意图,而不是别的什么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我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涉及智力理解之事;作者的意图主要在于从我们心中唤起与之同样的感情态度,同样的心理品质。这种感情态度与心理品质产生了动力,驱使他去创造。”[14]他以米开朗基罗雕塑《摩西》为例,说明他由于出自内心的动机,偏离了《圣经》文本,进行了创造。相反一方面,创造力对潜意识同样也是一种能力,发挥同样的创造功能,台湾学者刘文潭先生认为创造力同时是“一种靠加强自我意识的接触其潜意识之根源的能力。”[15]其中一个显在的表现是创造灵感,而这正是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所一贯忽视的。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中潜意识的作用和研究意义归结于美术、教育和主体中各自的特性,更归结于潜意识和美术教育及主体之间的紧密关系和系统化体现。认识到美术教育中潜意识的研究作用和地位,并积极地将其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回归主体的美术教育,充分实现现代美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6][9][1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175,72,193. [2]夏光明,王立信.弗洛伊德文集——性爱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59—160. [3][日]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M].许平,贾晓梅,赵秀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59. [4][5]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13,46. [7]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35. [10][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88. [12][英]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393. [13][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力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86. [14]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64.11. [15]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26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