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的统合力主要虑及潜意识对秩序的寻求。原型心象的真正意义是它们揭示了在儿童心中及在意识层下统合的历程,或称统合力。潜意识所寻求原型的秩序不是个别的,而是感官本身物理上构造的相关物,是内在的而不依靠外界的知觉也不是这种知觉衍生的心象。阿恩海姆指出:“直接的感性经验首先是通过事物如何结成一个整体来给我们以印象的。因此,诉诸直接体验的艺术,就更为强调超越了风格、媒介和文化之差别的共同性。”[10]格式塔的“完形趋向律”更为我们提供了证实,他们认为人先天就存在着某种组织机能,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知觉对象时,总是自觉地使知觉结果趋向于简单、对称、完满,显示出最简单、经济的原则,即上述的统合力。 王宏建提出“完形趋向律”有不足之处,一是复杂结构的美术作品需要对完形能力作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即完形是非完全先天的;二是还应有与完形相反的弥散性,此在美术教育中也值得注意。他还指出直觉也有这种能力,可以将各种认识的和意向的决定力量铸造成一个统一的知觉意象。里德甚至从进化的观点认为统合型是最早的类型。儿童愈小显露这一特征性的统合愈充分,统合也支配着原始民族的行为。 美术教育可以保持潜意识的同构力。儿童时期特有的原始的同构能力在人的发育过程中不是永远保持的,往往会在人的青春发育阶段消失,而美术教育在这一阶段可发挥它的最关键的作用。里德认为在这一阶段上加强艺术感受力的训练,就能把原有的整体反应方式保存下来。并认为在心的内涵的原有特征中也有内在的要求(适应性)及其反面不当性,它们的共同特质称为“价值”,对智能的、道德的或美学的价值之觉知称为“洞察力”,价值和相应的洞察力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精髓,他所提倡的“通过艺术的教育”,旨在培养内在价值的这种觉知,别无其它。[11]总之,潜意识的统合力是人感知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个人和社会借美术教育的统合历程而达到统整,获得“心灵的安宁”,正如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所指出的:“艺术教育所感兴趣的是:艺术元素较大和较统整的和谐组织对个人及其发展的影响。而在纯粹艺术中,美感成长通常是指艺术元素本身的和谐组织,这种说法相当合乎逻辑。”[12] 2.主体神经机能的反观 从主体神经机能来看,人的右半脑的思维主要是一种直觉形象思维,而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中相对于左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呈现不足。右脑善于感受、想象、虚构和求异,是处理表象和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支配着人的灵感、顿悟、视知觉、形象记忆、认知空间、进行想象模仿、感受音乐与节奏、表达态度与情感等,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功能。右脑也是人创造活动的中心。左、右两半脑作为人脑整体联合发生的作用以及开发右脑资源的价值是巨大的。工业革命以来理性的极大发展促使全社会努力于人的左脑的不平衡开发,造就了“裂脑人”,因而对右脑潜能的开发不仅成为造就健全人的必要条件,同时将利于极大提高我们的精神效益,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有利的。 3.主体的潜力、天赋和创造力 潜力和天赋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所谓潜力,也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但暂时或永久性不能显露作为的潜在能力,所以又称潜能。这里所要探讨的天赋是狭义的,也即一个人美术方面的潜力,这种人往往对外界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突出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情感,并且倾向于以美术的手段为表达其感受、认识、思想和情感的理想途径。但最终能否成为以美术为表达情感手段的艺术家,取决于这种天赋是否得到开发,是否获得表现的机会。 天赋有高低之分,同样的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培养出不同的大师、艺术家和画匠,其中原因除了个人修养和其它条件外,不能不说与个人艺术天赋的高低密切相关。艺术天赋与艺术天才之间也存在着差距,拥有很高艺术天赋的人充其量只具有成为天才的潜在可能性,要成为艺术天才,还需要诚实的努力、全面的修养、极强的创造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潜能密切相关于潜意识,马斯洛认为:“我们不断感觉到的阂下(即潜意识)是人类潜在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创造力是人类潜在能力的又一表现”。[13]由此可见潜意识和创造力因潜力而表现出两面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