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说,在这个既突现对立又努力融合的创造中,莱奥纳尔多更多地突出了写实再现的价值,米开朗基罗则又更钟情于象征的再现价值,那么,拉斐尔则凭借了自己好学的天分和不懈的努力,在使两者融合、协调的创造成就上超越了他们。 注释: ① 范景中选编,《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第179页。 ② [美]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1999,第1041页。 ③ [美]温尼?海德?米奈著,李建群等译,《艺术史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68页。 ④ [英]乔治?扎内奇著,陈平译,《西方中世纪艺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第66页。 ⑤ 同注④,第228页。 ⑥ [美]托马斯?马太著,卢峭梅译,《拜占庭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62页。 ⑦ 同注⑥,第145页。 ⑧ 同注④,第316页。 ⑨ [荷]约翰?赫伊津哈著,刘军等译,《中世纪的衰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第164页。 ⑩ 参阅范景中选编,《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第184页。 (11) 同注⑩,第185页。 (12) 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编,严摩罕等译,《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第243页。 (13) 同注①,第236页。 (14) 杨思梁、范景中选编,《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第349页。 (15) 同注(14),第350页。 (16) 参见拙文,〈最后的晚餐与艺术惯例〉,载《新美术》,2007,第2期,第55页。 (17) [美]克里斯特勒著,邵宏译,《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和艺术》,东方出版社,2008,第25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