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报告的论题是《艺术门类的设置与我国创新思维的培养》。当时我正在参与将隶属于文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的艺术学提升为独立学科门类的工作,我的发言与此密切相关,旨在阐明艺术的智性力量,即艺术通过审美功能而塑造人类的世界观,进而磨砺人类处理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敏锐性,最终提高人类的创造性能力。艺术与宗教、科学一起合成我们人类观察世界的三种基本态度,也是我们探索与改造世界的三个基本途径。从这个高度看,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核心的学科。如果人类的学科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两大类,那么艺术就是人文学科中既重要又独立的门类,如果继续将之放在错误的学科分类之中、放在由此而造成的错误的评估体系之中,这不仅会制约艺术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它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特别是妨碍我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前所说,宗教、艺术和科学代表了我们对人本身与自然关系的三种基本观念,那么,我认为艺术不仅是专业人员的实践领域,而且应该是我们人生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艺术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这就是为何我国传统教育中那么重视琴棋书画的素养,这也就是为何现代发达国家重视艺术博物馆的建设。艺术博物馆为我们终身接受艺术教育提供了最佳的课堂。今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把文化发展提高到重要国策的高度,这种软实力中的主要构件即是艺术,没有合理的艺术教育体制,文化发展的战略等于缺少了实施的战术,缺少了国力竞争的实际力量。 以上是我第一次参加论坛发言时力图表达的观点。在第二次受邀参加论坛讲话时,艺术门类依然没有独立,针对我们长期所面临的混杂而不合理的学科评估标准——即完全排除创作成果,唯以文字化成果作为衡量标准——我强调了艺术创作本身就是学术的观点。这不是说要将艺术与学术相混淆,而是要表明艺术创作应该具有跟其他人类探索世界的方式(如科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具有同等的学术价值。当然,我所说的艺术创作已经包含了价值标准,指的是优秀的艺术创作,正如我们所说的论文应该是有价值的学术论文。遗憾的是,在过去,甚至直到今天,一件优秀的艺术创作,往往不能算学术成果,无法填入各种评估表格,因为这些官方的表格根本没有设置创作的填项,而任何在所谓的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不论有否学术价值,都可以作为成果填入;只要是文字化的东西,不管好坏,似乎都高于创作的作品。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图强调艺术就是学术,后来我的演讲以《论艺术的学术性》为题发表,部分内容被《光明日报》以“艺术不是学术”为题刊载。 当然,我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知道艺术就是艺术,它与学术不同,我也知道,当我说艺术就是学术时,也无意宣称艺术高于学术,而仅想纠正一种长期存在于我们之中的误解,即认为动手性的,或职业性的技能次于思辨性的,或研究型的专业。例如,我国把学位教育分成专业型与学术型两种类型,无意间在人们心目中造成前者低后者高的偏见。艺术硕士本应是本领域创作与表演的正宗终极学位,这早已是国际艺术教育的惯例,但在我国,它依然是所谓学术型学位的灰姑娘,考不上前者的才屈居后者。 概而言之,我想强调的是,人类的技能与学术研究相得益彰,不可分裂,它们“能以寓知,知以孕能”,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创造性知识宇宙。 如果说,过去的两次发言,是出于艺术学科的不利处境而竭力为其价值辩护,为艺术辩护,目的是要大家理解艺术的智性作用,以促成艺术提升为学科门类。如今,艺术已成为我国学科的第13个门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今天的发言意在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强调艺术与学术结合的重要性。我提交会议的论文是“艺术门类与学科规划问题”,文中提出艺术独立成学科门类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因为门类设置本身非但不能化解我们以前的问题,反而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有兴趣者可以参阅上述论文,我在此仅想指出,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处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艺术学科评估标准的确立。第二,学科自身理论与方法论的建设。第三,艺术学科自身学位建设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