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音乐学 >

曹魏俗乐的政治意识形态化——从鼓吹乐所见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 渡边信一郎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民间歌谣作为飨宴(宴会)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居有正式的位置,是在后汉王朝。曹魏时,仍在民间继续传唱同时也作为宫廷飨宴音乐的二十二曲短箫铙歌中的十二曲乐曲仍在行用,它们的歌词内容则被改变为讴歌王朝的创立及其权力的正统性。
    【关 键 词】民间歌谣/鼓吹乐/宫廷音乐/飨宴音乐/曹魏
    【作者简介】渡边信一郎(1949-),男,日本京都人,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教授,文学部长。
    中图分类号:K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854(2010)10-0019-04
    在古代中国,民间歌谣被称为郑声、俗乐,不被列入宫廷音乐之中。民间歌谣作为飨宴(宴会)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居有正式的位置,是在后汉王朝,其进而变为宣扬王朝权力正统性来源的工具亦即政治意识形态化,则发生在曹魏。本报告即拟对这一变化过程及历史特征略作阐述。
    一
    汉代宫廷音乐制度的整备,是在后汉第二代皇帝明帝时期。这种音乐制度,总称为“大予乐”,由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乐、百戏等四类组成。在这之后,中国古代的乐制就是以上述后汉四类乐中的“大予乐”作为原型而展开的。
    
    大予乐,是郊祀、宗庙、上陵礼等国家大礼时所用音乐。周颂雅乐,是仅次于郊祀、宗庙的辟雍、飨射、六宗、社稷等国家祭祀、仪礼时所用音乐。这两者构成雅乐。据《续汉书志》第二十五《百官志二》“太常大予乐令”条本注,大予乐令是属于太常府的官署“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大予乐、周颂雅乐为大予乐令所直接掌管。“大予乐令”条刘昭注补所引《汉官》称:“员吏二十五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七人佐,十人学事,四人守学事。乐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可知大予乐令之所属,除了二十五名职员之外,还有乐人、舞人三百八十名。
    黄门鼓吹,是负责演奏天子赐予群臣宴会的音乐的乐官,短箫铙歌为其主要乐曲。
    百戏是包括简单戏剧的杂伎。《大唐六典》卷一四“太常寺鼓吹署”注文有云:“后汉少府属官有承华令,典黄门鼓吹百三十五人,百戏师二十七人。晋遂置鼓吹令、丞,属太常。”由于承华令并不见于《续汉书志·百官志三》“少府”条,上引《大唐六典》注中的记述是基于何种典据,还不清楚。只是在少府中,以黄门侍郎为首的冠以黄门之名的官员、官署有若干个,因而黄门鼓吹作为少府所属的乐官,是没有疑问的。少府是皇帝的家政机关,黄门鼓吹也具有很强的作为内廷乐官的性质。少府所属的黄门鼓吹,不仅有一百三十五名乐人,而且在隋唐时代也还拥有被称之为散乐的百戏(杂技)。
    如上所述,后汉时期的乐制,总称为“大予乐”,由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百戏等四类组成。总共五百四十二人的乐人、舞人(太常大予乐令所管乐人、八佾舞人三百八十名,少府、承华令所管黄门鼓吹一百三十五人、百戏师二十七人)即为大予乐组织的中核。
    二
    汉代以来的鼓吹乐有两个种类,即朝会、卤簿中以箫(排箫)、笳(纵笛)演奏的“鼓吹乐”,和马上、军中以鼓、角演奏的“横吹乐”。在这两种鼓吹乐中,“鼓吹乐”中有一批被称之为短箫铙歌的乐曲。《乐府诗集》卷十六“鼓吹曲辞”条,有如下记述:
    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蔡邕《礼乐志》曰:“汉乐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士也。”……则短箫铙歌,汉时已名鼓吹,不自魏、晋始也。崔豹《古今注》曰:“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尔,亦以赐有功诸侯。”然则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汉有《朱鹭》等二十二曲,列于鼓吹,谓之铙歌。及魏受命,使缪袭改其十二曲,而《君马黄》、《雉子斑》、《圣人出》、《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爵》、《钓竿》十曲,并仍旧名。是时吴亦使韦昭改制十二曲,其十曲亦因之。而魏、吴歌辞,存者唯十二曲,余皆不传。晋武帝受禅,命傅玄制二十二曲,而《玄云》、《钓竿》之名不改旧汉。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庭十六曲,梁高祖乃去其四,留其十二,更制新歌,合四时也。北齐二十曲,皆改古名。其《黄爵》、《钓竿》,略而不用。后周宣帝革前代鼓吹,制为十五曲,并述功德受命以相代,大抵多言战阵之事。隋制列鼓吹为四部,唐则又增为五部,部各有曲。唯《羽葆》诸曲,备叙功业,如前代之制。
    据之,在这两种鼓吹乐中,后汉时代的“鼓吹乐”中有短箫铙歌二十二曲,被用于宫廷的飨宴音乐。这二十二曲短箫铙歌,在三国时期以后,其曲调以及歌辞开始改变,据记载,到了北周宣帝时,遂用以讴歌王朝的创业故事,演奏王朝权力的正统性和文德、武功,隋代将鼓吹乐编为四部,唐增广之,改编为五部,其羽葆部诸曲则沿袭前代,用来歌颂王朝的创业、功绩。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通观鼓吹乐从后汉到隋唐的变迁。在这里,必须予以确认的事实有好几点,但我在这里作为问题的,则是记载中所见北周宣帝在位时开始改变短箫铙歌,使之讴歌王朝创业故事和宣扬王朝权力的正统性和文德、武功这一点。
    兹请参照根据《宋书·乐志》、《隋书·音乐志》的记载而制成的“历代鼓吹乐乐曲名表”。这里所列举的三国时期魏朝以后的曲名中,短箫铙歌诸曲所填新歌辞,清楚地显示出了讴歌王朝创业故事和文德武功、宣示王朝权力正统性的意图。《通典》所谓“及魏受命,(二十二曲中)改其十二曲,使缪袭为词,述以功德,言代汉之意”(卷一四一《乐一·历代沿革上》),乃是正确的评价。而这并不是到了北周才开始的。
    泷辽一氏称,汉代的短箫铙歌是含有恋歌的民间歌谣,到三国时代,又含有应该称之为凯旋后所演奏的仪式用军乐的内容。他认为到了曹魏时代从民间歌谣转变为军乐这一点是正确的。只是关于那种被视为凯旋之后的仪式用音乐的内容的理解上,现在有必要稍加限定并作进一步的阐发。一如《历代鼓吹乐乐曲名表》中所见,就乐曲的整体构成而言,显然是讴歌王朝创业故事的系列组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