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公共艺术的核心问题不是艺术所采用的形式问题,而是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问题,正是这种关系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造型艺术的繁荣。佛罗伦萨市民在情感上的地方主义和个人生活方式上的集体主义,有利于艺术活动。城市本身、公共建筑和雕塑,以及大型绘画在这样一种公共氛围中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它们成为公共交往的手段与表征,成为集体意志与情感的表达,正是这种功能催生了现代公共艺术的“原型”。 关 键 词:文艺复兴/佛罗伦萨/公共艺术 作者简介:刘旭光,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33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美学中的艺术真理性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2CZW009)和2011年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真理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SG43)的阶段性成果。 在过去500年的任何一天,任何一个走进佛罗伦萨的人,都会被无处不在的艺术所震撼,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而是因为它们就在眼前!乔托塔楼、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多那太罗、米开朗琪罗、切里尼……,特别是兰齐敞廊和元老宫前,以及每一座教堂的外部与内部的不可胜数的“艺术”,整个城市就是一座美术馆,是打开了的“文艺复兴”。艺术就这样毫无遮拦的,绝不阻隔的呈现在每一个观看者面前。 这体现着艺术在那个时代的功能,艺术家不是为表现自己而创作,而是为某个社会群体,作品所反映出的精神与情感超越于个人之上,是一种集体意志或者价值观的表达。这个“集体”在文艺复兴时代可以是:城邦、行会、家族、兄弟会、同乡会、修会、政党……,或者可以说,除了一小部分肖像画,没有别的艺术是为“个人”的。这与我们的时代不同,自浪漫主义时代以来,艺术家按自己的趣味进行创作,而艺术收藏家与欣赏者按自己的趣味收购艺术品,个人及其自由是人们面对艺术作品时的基本出发点。但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作品就是一种社会存在,艺术作品承担着必要的社会功能,满足着某种社会需要。这种需要首先是公众之间的交往需要:艺术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手段与通道;其次也是公共的集体意志的体现,这种为公众而创作的艺术在当代的名称叫做“公共艺术”。 所谓“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将艺术空间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直接呈现给公众,表现一种集体意志、观念与情趣。公共艺术所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艺术”问题,更是“公共”的问题。公共性在两个层面上要求着艺术:首先,艺术家不是为个人情趣进行创作,彰显个性并不是他的创作的主要目的,一种群体性的观念先于“个性”要求着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必须理解这个群体,并且在艺术作品中实现这个群体的某种目的,一个公共艺术家必须把集体意志置于个人的个性与审美趣味之前;其次,观众对于公共艺术的要求不仅仅是美学要求,观众首先关注的是作品是否体现着自身所属的群体的意志,或者追问作品体现着什么样的意志?谁的意志?而后才是审美问题。 而“公共空间”这个概念,把“空间”这种社会交往的客观条件与社会群体的公共存在结合起来,指称所有能够使得社会群体甚至是群体间的交往得以可能的空间条件,也是群体意志得以展现的空间条件。按当代的空间理论,公共空间可由几个不同层次来加以划分:(1)物理的公共空间。(2)社会的公共空间。(3)象征性的公共空间。第一种关注的是它的现实存在;第二种关注的是交往得以成为可能的诸种社会条件,无论是制度或者规范意义上的“可交往性”,还是交往之发生的现实的“社会条件”;第三种关注的是由普遍交往所发生从而形成的“氛围”,或者说,“普遍交往”本身。三种公共空间相互渗透,并不截然分开。 只要艺术在无论哪种公共空间中承担起“交往”的功能,它就是公共性的。“公共艺术”本身是艺术问题,但是又不囿于艺术问题,“公共性”才是公共艺术的本质,公共艺术又同“公众趣味”的审美问题直接相关。按照当代人的狭隘观念,公共艺术都是“按照现代主义艺术原则与美学理论构建而来的矛盾修饰法”①,并逐渐拓展到当代的艺术疆域之中。实际上看看佛罗伦萨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艺术,我们就会发现,根本不是“现代主义艺术原则”问题,而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自十九世纪以来,艺术越来越私人化了,而且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在美术馆与博物馆中,观众才可能在一定的距离约束下观看艺术。公共艺术的提出,就是想让艺术以“公共性”超出艺术界的小圈子,超出了美术馆的封闭空间,重新走进公众生活,而这就必然与公众趣味产生联系。从文化考古的角度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以它自身的方式实现了这种二十世纪的理想,而且是以“古典”形式。 因此,公共艺术的核心问题不是艺术所采用的形式问题,而是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问题,正是这种关系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造型艺术创作的繁荣,而这些艺术实际上是现代艺术公共性的“原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