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泉州南音的规制及传统演出形式 泉州南音是一个有严格规制的剧种。长期以来它的规制已经完全定型,不得更改: 演唱者 拍板 琵琶 洞箫 三弦 二弦 这是“上四管”中,以洞箫为主者的演唱位置图。 拍板 扁鼓 琵琶 唢呐 铜铃 狗叫 木鱼 响盏 三弦 二弦 四宝 这是“下四管”(也称十音)的演奏位置图。 南音的演唱程序固定为“指头煞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者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来“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头曲”,就是每个支头都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也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泉州南音以“管”来描述调性。泉州南音有四个管门,七个“支头”。四个管门是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 (此字打不出来,单人旁在左,右边为一个乂)和倍思管。“指”奏什么管门,煞谱也得奏同以管门。在12套“谱”中,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和《起手板》、《四静板》属五空管了;《三面金钱经》、《五操金钱经》、《八面金钱经》属四空管;《阳关三叠》属倍四管;《三不和》、《四不应》则属五空四(此字为一个单人旁加一个×)管。 乐队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左拥;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从明初开始,泉州南音的“谱”、“指”以及其演奏形态已系统化、规范化。究其原因,是历代对南音的文化内涵的加深。在宋代时南曲的唱词已经受到宋词很大的影响。南曲曲牌中《长相思》、《鹧鸪天》等,就是与宋词重名的。南曲中经常运用的“却”、“罪过”等词,也都取自宋词。元代的散曲是此题的一种解放和扩展,南曲中除了乐器演奏中的“谱”和“指套”外,散曲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也是比较通俗和受群众欢迎的部分。经过历时的发展,至目前已不下千首。其中有些词和元散曲的风格十分相近。在南曲中,更有一部分的唱词是吸收园区的,如《尊前过》中的“燕不下玉液金波”,“白茫茫溢起蓝桥水”,“比目鱼分破”。明中叶后,昆腔和弋阳腔传入闽南,南区也吸收了一些昆腔,长此原封不动,旋律、节奏逐渐地方化。此时的南音已经形成了严谨的、规范的演出形式。民该得文人学士由于对南曲的爱好而涉足南曲的创作者也为数不少,如《困守寒窗》,据说为明万历年间李九我所作。文人学士对南曲的涉足,必然会使南音更加规范,也更加成熟。自明开始,一个成熟的南音的形态已经巩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