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音乐学 >

在历史的终点——清代宫廷乐舞史述(3)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昆 王宁宁 参加讨论

    三、内廷演戏
    尽管宴乐、雅乐多见于正史记载。但是清宫廷娱乐表演却是演戏为主。宫廷表演“杂陈诸戏”这在前代史籍已有记载,然而把戏曲演出列入朝廷仪典,则始于清代。演戏,成为清宫仪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61]。清代宫廷有管理演剧的机构“南府”又称“昇平署”。据史籍记载,清宫“三大节”(冬至、上元、万寿)皆要演戏。内廷如皇子出生,册封嫔妃等喜庆之事,同样要举行演戏活动。其它节令,如每月初一、十五日也要演戏。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朝内务府升平署类档案,各类文字档案以及曲本、戏单、赏单、花名册等,共约有8605件[62]。关于内廷演戏活动的记载,还见于这一时期笔记小说之中。现存的清宫戏台遗迹,仍有多种建筑形式,比如三层大型戏楼(紫禁城畅音阁),中型宫苑戏台(紫禁城漱芳斋)和小型室内戏台(西苑纯一斋戏台)。清宫演戏机构也颇有规模,如康熙朝建立南府和景山,道光皇帝时成立升平署[63]。这些演戏机构皆由内务府管辖,总管是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由此可见,清宫演戏活动很为皇家所重视。
    内廷演戏的艺人有民籍、旗籍之分。太监伶人、在旗子弟的伶人,皆属于旗籍。民间艺人则属于民籍。自康乾时期以来,大量民间艺人进入朝廷演戏,其中有不少戏曲艺人来自南方。这些艺人除了演戏外,有时还要参加宫廷典礼活动,如雅乐《中和韶乐》,器乐曲《十番乐》《弦索乐》等演出。清昭连《啸亭续录》卷一记载,乾隆皇帝命大臣修改撰写剧本,分有“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三类戏目,由乐部演习。如云:
    “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其余内廷诸喜庆事,奏演祥征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其余万寿令节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筹锡禧,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演唐玄奘西域取经事,谓之《升平宝筏》,于上元前后奏之。其曲文皆文敏亲制,词藻奇丽,引用内典经卷,大为超妙。其后又命庄恪亲王谱蜀汉《三国志》典故,谓之《鼎峙春秋》。又谱宋政和间梁山诸盗,及宋金交兵,徽钦北狩事,谓之《忠义璇图》。其词皆出日华游客之手,惟能敷衍成章。又抄袭元明《水浒》、《义侠》、《西川图》诸院本、曲文远不逮文敏多矣。”[64]
    这只是乾隆时期的情况。实际上,宫廷演戏其形式内容,因场合不同,而有多种分类。据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记载,清宫演戏类目有仪典戏、观赏戏两类。仪典戏,是作为朝廷仪典的一部分。如元旦、端午、冬至、册封、诞生、祝寿等。上述乾隆朝所修改撰写的大量剧本,内容形式多与仪典相配合,严格规范,情节较简单,配合一些恭贺吉祥的唱词致语,歌舞一番罢了。观赏戏,则属于日常演出观赏的剧目,这类戏技艺性较强,唱腔优美,情节曲折。
    清宫所藏演戏剧本有近千种。这些剧目从内容上又可分为节令戏、万寿戏、喜庆戏、连台本大戏、杂剧、传奇名著、玩笑戏、外邦朝拜戏等[65]。
    节令戏,是在风俗节令时表演的剧目。如元旦、端午、中元、冬至等。剧目有《放生古俗》《喜朝五位》《贺节诙谐》《太平春宴》《寿山福海》《太平王会》《群仙赴会》《霓裳献舞》《金仙奏乐》《佛化金身》等。万寿戏,是宫廷寿宴时表演的剧目,如《福禄寿》《九九大庆》《青牛独驾》《寿庆万年》《群仙祝寿》《山灵应瑞》《佛仙会议》《芝眉介寿》《喜洽祥和》等。喜庆戏,是宫廷喜庆仪典演出的戏,如《红丝纳吉》《碧月呈祥》《双星永庆》《慈云锡类》《群仙呈技》《一门五福》《三元百福》等。连台本大戏是大型戏曲演出,一连几天才能演完一本,角色众多,场面气派。如《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昭代箫韶》《忠义璇图》等。杂剧和传奇名著,也是皇家所欣赏的剧目,多以折子戏形式演出,如《西厢记·拷红》《烂柯山·痴梦》《邯郸记·扫花》《玉簪花·琴挑》《牡丹亭·拾画》《琵琶记·吃糠》《长生殿·絮阁》等。玩笑戏,是清代宫廷演出较多的一种剧目,大多是逗乐取笑的内容。外邦朝拜戏,是表现四夷朝贺朝贡的内容。
    清宫演戏活动最为兴盛时期,是康熙、乾隆二朝,晚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巡幸江南并对民间戏曲抱有极大的热情,此类传说不乏记载。比如乾隆多次下江南,随行而归的常有一些色艺俱佳的南方伶人。这些南方伶人充实了原来由太监伶人组成的宫廷戏班。据清顺治朝进士董含《莼乡赘笔》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主持演出《目连戏》,服装行头是江南织造署进献的优质绸缎所制,剧中的虎象马皆用活物,康熙皇帝还登台抛钱,盛况空前[66]。
    现存《康熙万寿图》,描绘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大寿庆典活动场面,其中有戏曲演出的情景画面。画卷上有四十多座戏台。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记载,乾隆朝万寿圣节演戏,戏曲、队舞汇集一堂,场面盛大。如云:
    “内府戏班,子弟最多。袍笏甲胄及诸装具世所未有。……上秋狝[67]至热河,蒙古诸王皆觐。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诞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又按六十甲子,扮演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68]
    另据《菊部丛谭》记载,慈禧太后“工书画,知音律,尝命老伶工及知音律者,编《四面观音》等曲,后于词句有所增损”[69]。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容龄,曾随其父出使西欧,学习过西方舞蹈,她在宫中专为慈禧编演过《观音舞》《剑舞》和外国舞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尤其爱看戏,对于戏曲还非常在行。慈禧太后执政时期,热衷京剧,艺人经常进宫演出。光绪皇帝不但听戏非常在行,而且还擅长鼓板,颇有唐玄宗之遗风。据陈夔龙《梦蕉亭笔记》记载,清光绪皇帝驻跸颐和园,曾在德和园观看演戏,由内务府负责演出的事宜,诸如传单知会,凑集银两,犒赏内监等。届时诸王公大臣,按次而坐陪同观看,时有内监承旨,命张开戏台大幕,台上的歌舞济济一堂[70]。清宫大型戏台是上中下三层,内设水法布景,演出《劝善金科》等剧时,神仙鬼怪,上下升降,飞腾跳跃,光怪陆离,眼目炫耀。据曹心泉《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记载,清宫大型戏楼演戏的道具布景,非同一般,极尽奢华。《宝塔庄严》有一幕,从井中以铁轮绞起宝塔五座。《地涌金莲》有一幕,从井中绞上大金莲花五朵,至台上放开花瓣,内坐大佛五尊。《罗汉渡海》有大砌末制成之鳌鱼,内可藏数十人[71]。
    清代皇帝喜欢观赏戏曲,当时京城的名角伶人大多进宫承应,为皇帝嫔妃们演戏。如咸丰朝京城四喜班班主梅巧铃(梅兰芳祖父),光绪朝京城名角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王瑶卿等名角,都曾进宫演出。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清末时也曾入宫演戏,此在其传记中有描述。清宫帝王嫔妃们爱看戏,渐渐成了一种传统,成为宫廷主要的娱乐活动。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皇帝八十大寿,安徽的三庆班入京祝寿,此举之后,其他徽班也陆续进京表演,湖北的汉戏也相继进京演出,一时间京城舞台是“乱弹”盛行。时人张次溪认为:“戏剧一道,有清一代为最盛。盖清室来自漠野,目所睹者皆杀伐之事,耳所闻者皆杀伐之声,一聆夫和平雅唱,咏叹淫佚之音,宜乎耽之,悦之。”[72]戏曲自宋元以来盛行不衰,其美仑美奂,真是让来自漠野僻远的清朝统治者,一睹难舍矣。除了观赏戏曲表演外,在宫廷喜庆日子里,皇帝还要观看各种歌舞百戏的表演。据清代昭连《啸亭续录》卷一记载,清乾隆朝元宵节放灯,定于上元前后五日内。是日,内务府司员要在西苑西南门内“山高水长楼”上,为皇帝设置御座,届时皇帝和宗室、外藩以及文武大臣们,前来观赏烟花灯火和角技百戏。乾隆皇帝坐在御座上,举目观眺西山,只见得山峦叠影,犹如妃嫔发髻出于苑墙之间,浑如泼墨。续而又在黄昏中品茗,等待夜幕降临之后,便开始观赏百戏歌舞。先有百戏杂技的表演,后有宫廷乐部演舞灯伎,一时间是鱼龙曼延,炫耀耳目,烟花灯火,一片辉煌。待到皇帝回宫,诸大臣归邸时,已是皓月当空,打道回府的车马,驰骤络绎,拥塞堤陌[73]。如此铺张奢华的演出盛况,被官府称为“升平盛事”。综上所述,宴乐队舞、雅乐佾舞和戏曲百戏,构成了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内廷演戏之盛,被纳入朝廷仪典,这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对于戏曲的偏爱。此举在前代未曾有之,当属清朝皇帝的锐意制作。从整个古代乐舞史的发展来看,宴乐与雅乐,滥觞于周代,自秦汉以降,历代宫廷皆承制而行,清代宫廷也一如既往,因袭传统,以示本朝政权符合封建法统。但是我们细察其中,不难发现,宴乐节目是满族和其他国家民族的乐舞较多,祭祀雅乐中也用满族《扬烈舞》和《喜起舞》来充任文、武二舞。这说明,不放弃本民族乐舞,这是清朝皇帝心中难以抹去的情结。此类情况无独有偶,于乐舞史上不止一例。由此可见,兼容并蓄与多元乐舞文化因素,是古代乐舞史的一种构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