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学理论 >

试论艺术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的促进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艺术百家》 楚小庆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艺术主要通过交流的方式、审美的途径、教化的功能、创意的驱动这四个纬度,展现着艺术的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的促进作用。艺术折射了社会文化中人与社会之间不断调整着的相互关系;同样,技术在自身发展中也以人为原点,关注并解决上述问题。艺术的文化交流属性促进了技术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应用和延伸。文化的交流带动了市场、效率、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生产力的提高又带动了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技术的逐步蔓延。艺术的社会功能表现与审美形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一表象内在的技术不断进步及其与社会文化之间适应变迁的过程。艺术的审美属性促使技术进一步向精细化和个性化分工发展。技术的时尚化深层次反映出社会普遍流行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追求。艺术规范并驱动着技术进步,使得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不仅变得时尚而绚丽,还具备了道德和审美价值判断的光辉。在艺术的引领下,技术支撑艺术不断地走向新的先锋领域,使得艺术表现也即审美的观察现实世界的信息化以及空间互动等高技术手段成为可能。艺术的教化属性在社会功能规范的范畴内,在创作实践中改善了技术伦理,技术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人,同时还为艺术的审美服务。世俗化的社会文化和随文化观念而变的技术进步,共同促使艺术整体风格和形式随之变化。审美形式、道德观念、为人服务的技术方式,汇合统一成为以人为原点的真、善、美的终极呈现。艺术的创意实现要求在时刻驱动着技术更新改进和创新腾飞的步伐。艺术创意总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未来需求,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和方向,技术解决了创意的实现问题,新技术则是围绕艺术创意的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关 键 词:艺术/技术/本质属性/交流/审美/教化/创意/社会/技术变革/促进/关系
    作者简介:楚小庆(1975- ),男,汉,山东聊城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百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编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评审委员,国家第四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江苏 南京 210005
    标题注释:本论文为201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YSA002)阶段性成果;2013年度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当代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BRA2013158)阶段性成果;以及东南大学重大科学研究引导项目“技术革新与艺术观念变化”(项目编号:3213040101)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艺术与技术二者一直共生相随且相互照应。处于原始艺术发生时期的艺术与技术通称“技艺”,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艺术与技术相互包含,往往共生于一件宏大而崇高的艺术作品之中。艺术家和工匠之间在身份上也没有明显区分,就像医生、工程师、艺术家、科学家共存于达·芬奇一身一样。在这个时期,科学、道德伦理、艺术相伴相生,真、善、美三者是完美统一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三者开始逐步分离。科学、艺术、伦理从哲学中相继分离而自立门户。但是,学科门类的分立并没有阻碍真、善、美三者统一于任何一件宏伟而壮丽的历史性艺术作品之中。在任何一项艺术实践中,艺术创作都不可能离开技术而仅仅处于空想和浮幻状态,而技术本身如果没有艺术审美的规范和引领,并以此得到社会文化层面的广泛认同,在社会现实中也很难被公众所广泛接受。而市场的存在,则给予了社会大众进行更多的文化选择的机会。落实到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或是文化产品之中,即便是非常高明的技术表现,迫切需要的创造性应用,只要作品或产品不能得到大众的文化认同,与真、善、美的标准相悖,仍然会被社会所抛弃。事实说明,即使是高科技,如果和当地的社会文化、精神信仰相冲突,在该地域文化范围内同样会受到抵制,甚至寸步难行。
    艺术与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纬度,但是两者之间又是相互共通的。艺术与技术的共通属性在于两者共同关注和关照于人类自身的精神与物质需求,都在为人而创新。区别就是艺术占据着社会文化的精神审美层面,技术把持着探索自然、开展社会生产的物质实践层面。艺术的社会功能表现与审美形式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一表象内在的技术不断进步及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适应变迁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载体会随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例如从摩崖刻石、青铜器铭文、竹简帛书、宣纸书法直到利用电子屏幕进行书法创作的变化过程。这种外在艺术审美形式的变化过程,其实是以内在的技术进步为主要依托和基础推动力。而新技术的出现,也会促使产生新的艺术形式甚至新的艺术门类,例如工业设计和新媒体艺术。艺术技术化或是技术艺术化的趋势,表现在二者之间边界日益模糊的发展趋向中。而艺术的伦理功能,促使艺术生态与技术生态在社会文化层面交汇并相互渗透。艺术大众化或是技术大众化,实际上都是技术参与艺术及艺术丰富技术生态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创作实现创意构思需要技术的支撑,艺术审美和艺术伦理同时也在规范和引导着技术的进步。艺术对表现形式的追求必然对材料和创作载体提出新的要求,艺术的社会功能要求促使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改进,艺术的创意要求(如3D立体模拟效果)提供了技术实现方向的未来空间。
    总体而言,艺术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艺术的文化交流属性促进了技术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应用和延伸,二是艺术的审美属性促使技术进一步向精细化和个性化分工的方向发展,三是艺术的教化属性(社会功能要求)在创作实践中改善了技术伦理(技术最终目的是为人而服务),四是艺术的创意实现要求在时刻驱动着技术更新改进和创新腾飞的步伐。
    一、艺术的文化交流属性促进了技术的延伸
    艺术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构成部件,也是显著表征之一。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对“representation”(表征)的阐释就具有描绘和指代两个相关的含意。相似的是,艺术揭示了社会文化中关于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不断调整着的相互关系;同样,技术在自身发展中的着力点也是人,也必然关注并解决物与人、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等的相互关系。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或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艺术自身在形态与观念上的变革。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大大促进了艺术表现手段和呈现方式的变化。艺术的很多创意和想象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得以实现。如影视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戏剧艺术走向了影视化,从而致使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都得到了新的发展。新技术和传统艺术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艺术本体的发展,促使艺术创作手法和创意的实现、传播途径等得到丰富和拓展,人们甚至能够借助于特技手段创造出模拟甚至超越现实的艺术作品,可以在虚拟空间拥有高度逼真、气势恢弘的视觉呈现。
    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对艺术的追求和最高标准的认同也自然相异,同时对技术的把握和理解方式亦迥然不同。东西方艺术思潮之间不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一方面体现在观察和认识层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技术手段的认识和运用层面。西方社会在经历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明显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和启发。如英国学者苏利文认为现代西方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均与东方绘画有明显的相通之处,并由此认为现代西方艺术的这些革命性进展,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东方思想和艺术的影响,特别是被西方艺术家所普遍采用的创作手法,如波洛克、克兰、苏拉热等借鉴存在主义者的出乎自然的画法,与东方的禅画有很多高度相似之处,“因此很难说,这仅仅是巧合。如果说印象派画家在解决纯形式和纯视觉问题的有限范围内,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强烈影响,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认为,东方艺术对于现代西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强烈,不仅技法,连哲学思想都明显地接受了东方的影响。”[1]从宏观视角来看,在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类型或模式的文化之间,既存在着冲突和竞争,也随时在相互融合和吸收;而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力来自物质文化,因为它比其他文化更明显地表现出积累性。每个时代都是通过物质文化的选择性积累来推动整个文化发展的。
    不同文化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优势互补,各自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整合,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所以,文化的整合过程,就是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相互吸收、影响,最终趋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的设计师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徐恒醇在《设计美学》中对设计的独特地位和社会作用进行了描述:“工业设计便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吸收工程设计和艺术设计而形成的,它是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相互融合、功能互补产生的新的文化特质,其中包含多种文化的整合。”[2]设计师不仅创造属于精神领域的审美文化,而且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之一,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设计师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家或工程师,但并不妨碍其在物品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物品的艺术和技术美感(技术时尚感)。也正是出于对审美的不懈追求,在设计与制造中就需要设计者考虑到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形式等。而材料、工艺与形式,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来实现设计者的方案。所以,工业设计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整合的多维立体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是多维的、立体的、非线性的,物质的材料、非物质的创意,艺术的审美意识、技术的实现方式、以人为原点的道德伦理等,都统一整合在一件作品之中,技术之路在艺术创意的支持和审美要求下,得到了超越当下更加完美的呈现。
    现代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在以发展不平衡和文化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技术对日常生活有着全面的影响,这一方式又接连引发了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冲突。列斐伏尔在《批判》第二版前言中,曾就技术理性与日常生活间的关联深刻指出:“一方面,人们看到了技术运用于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惊人变化,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同样惊人的降级……拥有高级的现代生活设备的日常生活像梦一样遥远、有距离、熟悉而陌生。我们在太多的电影中看到了对奢华的炫耀,虽然大多数影片都很平庸,但这种奢华却相当具有诱惑力。观众被一种异己的日常世界所驱使,脱离了他原初的日常世界,逃向这个虚幻却存在着的日常世界……”[3]这是一个非常典型且普遍存在的事例。高技术是支撑艺术创意实现飞翔的翅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技术派电影创作作品甚至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毕竟,舞台欣赏的身心愉悦、震撼感受是促使观众走进电影院和艺术剧场进行文化消费的原初动力。但是,在当下的演艺界,技术对艺术的挤占成为艺术创作者的普遍手法,甚至成为终极目和唯一追求。目前,即使在当代“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奖剧目中,仍然非常明显地存在着单纯依靠技术手段,盲目追求奢华、炫目的舞台艺术效果,同时艺术作品本身却又普遍缺乏思想性的不良现象,作品之中大面积存在着空洞、浅薄、浮躁的问题。愈是对生活挖掘不深,愈是导致艺术性、思想性的贫乏,结果只能在创作和制作中运用高技术手段予以弥补。所以,灯光、舞美、音像、3D视觉效果等高科技运用基础之上的舞台视觉呈现变成了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欣赏作品之余给人的印象只留有对高超技术运用的感叹。尤其是近年盛行的大场景、大制作、大规模的舞台演出,如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等“印象系列”大型实景演出。由于这些作品普遍缺乏深刻的艺术思想,剧本写作和情节设定中缺乏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观众只享受视觉的愉悦而没有内心的感动,舞台表现只拥有科技的炫冷却缺乏人间的温情,所以,单纯高超的技术最终不可能从灵魂深处打动观众。在当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应该值得艺术工作者在深入生活中努力挖掘。艺术创作之初,艺术作品就需要技术实现手段的支持和精彩呈现,但是当技术的步伐走在了艺术创作的前面时,艺术创作自身又要在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挖掘中奋起直追。艺术和技术的紧密关联,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从考古学意义上分析“文化”的涵义,可以进一步梳理出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促进技术的延伸,尤其是促使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技术、技艺(传统工艺等)不断更新换代的发展过程。许倬云从历史考古的视角,通过还原普通社会群体日常生活的文化状态,如发掘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罐瓦碎片等,详细考察了陕西西安半坡文化和河南陕州古城南庙底沟文化这两条文化主线,对有关文化交流、传播对技术延伸、促进的历史发展脉络,做出了文化学的阐释:“这两个文化,本来是很类似的文化,后来有了不同的发展。我们从半坡文化的工具看,渔猎工具越来越多,农耕农具的比例比较少;而庙底沟呢,农耕农具的比例相当大。等于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隔着河过日子,然后慢慢地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庙底沟文化的实力逐渐强大了,它的文化渗透力大,于是慢慢地往外展开了,越到后来,越往东走,并不是往西走。这样东边的地方慢慢地就采用庙底沟文化的生活方式。庙底沟这条线一直拉,拉到河南郑州。不但是一条线,它还往两边扩张。也就是说,这种生活生产方式,附近的人、两侧的人也都慢慢地学习掌握了,并逐渐变成了黄河边上一个相当显著的生活生产方式。”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充分显示,技术的延伸,特别是生产生活工艺技术的延伸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的方式得以逐步蔓延实现的。
    研究的视野转向西欧的古典艺术传播与流通世界,玛丽娜·贝罗泽斯卡亚则在《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中认为,勃艮第荷兰的艺术作品在15世纪的欧洲有口皆碑,甚至“成为国际品位和声望的标志”,其原因并非源于勃艮第朝廷的直接影响,其根源恰恰在于“高度发达的生产、营销和流通体系促进了荷兰艺术制品的广泛传播”。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和艺术创作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造成勃艮第荷兰地区艺术作品空前的市场需求量,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成为艺术品得到广泛传播的直接推动力量。在当时,荷兰各城镇的行业协会章程严格控制着专业培训、协会成员所使用的材料来源以及成品的质量,这些保证了产品的信誉和声望,而且还常常要求作品明显标有可见标记,以保障顾客的权益。虽然每一个个体作坊规模不大,但有了学徒工、临时工以及各手工作坊之间的合作,作品产量得以稳步上升。当时“相当一批材料质量不一是因为诸如魏登和梅姆林这样的大师的缘故,因为他们的作坊经常雇用大量临时帮手来应对大量订单。中产阶级顾主造成的对荷兰艺术制品的国际需求刺激了批量制作和大量行销,艺术工匠们卓有成效地从泛欧洲的成功中谋取经济利益。……荷兰艺术制品的传播构成了以勃艮第荷兰为中心并辐射到全欧洲的国际商务全景画面的有机部分。”[4]
    文化的交流带动了文化市场的拓展,市场的需求造成了艺术品从单一的手工作坊向批量化工业生产模式转化,这必然导致对于生产效率的追求,从而又带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生产力的提高又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比较说明,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所以,艺术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的促进首先表现为艺术的文化交流属性促进了技术的延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