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阿诺德.论今日批评的作用[C]//汪培基.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04-231. [2]王尔德.批评家也是艺术家[C]//汪培基.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3-306. [3]参见:黑天使(聂耳).中国歌舞短论[J].人民音乐,1955(9):5. [4]陈志昂.流行音乐再批判[J].人民音乐,1990(5):35-37. [5](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4. [6]居其宏.真实人性的复归——通俗歌曲之人文价值与当前的不足[J].音乐爱好者,1988(4):30. [7]李皖.深渊,或深渊下的火焰[C]//李皖.五年水流而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9-40. [8]颜峻.你好,我是混地下的[C]//颜峻.燃烧的噪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4:169-170. [9]陈志昂.论通俗音乐[J].黄钟,1989(4):34. [10]鲁迅.《绛洞花主》小引[C]//鲁迅全集(8)·集外集拾遗补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45. [11]赵沨.我的一些意见[N].人民音乐,1990(6):30. [12]谌强.网络音乐亟待管理和创新[N].光明日报,2011-03-21:9. [13]虞文琴,耿大全.与时代同步,树一代歌风——全国歌曲创作研讨会综述[J].音乐生活,1986(10).转引自: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56. [14]杨燕迪.音乐学新论——音乐学的学科领域与研究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73. [15]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5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