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班人马打造番外 为成功电影拍摄续集往往是已经成功了一半,不仅因为项目成本相对降低,也相应的减少类型、题材的宣传问题,更有前部电影粉丝作为目标观众。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如《007》系列,《星球大战》系列,《指环王》系列,以及中国的《人在囧途》、《画皮》等。《爸爸去哪儿》成功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简洁干练的将电视节目中的嘉宾和叙事系统直接搬上大银幕,让电影成为一个续集,或者说是一个番外篇。 首先,这来自于“粉丝”效应。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产业联系是从电影产业的起步之时已然确立的,世界上第一位明星是“比沃格拉夫女孩儿”——当电影制片商发现人们会因为看她而进入电影院,便开始更多的制造明星——明星是平民英雄,是大众神话,是一种文化形式的能指,所以明星具有天然的商业价值。使用原班人马来饰演同样的角色正是明星的商业意义:若《霍比特人》中的精灵王子莱格拉斯不再使用奥兰多•布鲁姆,若《哈利波特》中的赫敏不再使用艾玛•沃特森,那续集也就消失了第一部所构成的集体认同,而迫使观众进入到一个新的认同过程当中;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物形象的被迫扭转要比情节和叙事的失败更可怕,因为它直接切断了已被认可的能指和所指,切断了一种大众文化的集体认同。《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培养出的大批观众,已经在电视观看中已经完成了角色置换,形成了对原班5对父子的认同心里,产生情愫,形成粉丝团体,从而原版人马的出演成为成功的关键。2013年可以说是一个粉丝助推票房的大年,如《致青春》的赵薇粉丝团,《小时代》的郭敬明+杨幂粉丝团等,让我们看到了粉丝的票房贡献力和明星价值。 其次,它没有哗众取宠式的将电视节目进行剧情改编。2013年年底,《中国好声音》的电影版《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上映,尽管进行了原班人马的配置,但是票房却惨遭滑铁卢,基本没有形成话题和影响力。究其原因在于两点,第一它上映的时间与电视节目热播时间相距甚远;第二它摈弃了电视节目成功的叙事,而使用一种更为老套的剧情片叙事,让观众无法在内心产生认同。一个电视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叙事与观众的心理期待之间的关系,如果摈弃驾轻就熟的成功叙事,转而使用一种很难掌控、易于落入俗套的叙事中,很难获得观众认可。《爸爸去哪儿》制片人曾谈到,他们也考虑过改编为剧情片,但是最终还是决定使用已有模式,这既是对观众的负责,也节约了更多的成本。所以,有网友曾调侃道如果《中国好声音》将最终的总决赛作为电影版上映,可能结果会很不一样。 第三,电影版成为电视节目的“番外篇”。从总体叙事上来讲,《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已经在最后一期“雪乡特辑”中完美收官,并给观众送上了一个煽情大结局。然而显然观众还沉浸在“意犹未尽”的叙事空白中无法自拔,使得电影版可以作为补充材料的“番外篇”呈献给观众,更是一种“饥饿营销”的成功战略,从而建构了一种续集产品的品牌意义。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爸爸去哪儿》所引发的意义是广泛且空前的,《爸爸去哪儿》是时代造就的产物,是多媒介平台上的社会文本,是文化、艺术、商业、媒介的一次交锋——这也是为何它会在上映期间引起巨大争议的原因——它应该成为多媒介共生的文化产品典型,更应该被视为一个试图建构完整电影产业链的中国范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