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拉丁美洲的戏剧虽然没有得到戏剧评论界应有的关注,但其发展却从不失持续性与稳健。拉丁美洲各国的艺术家们秉持古印第安人的戏剧传统,在不同时期都有重要的戏剧作品发表。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拉丁美洲戏剧的发展表现出多元趋势,各国戏剧家推陈出新,以新的手法诠释拉丁美洲人民始终如一的对自由与民主的热望。在其各种特点中,以下三点尤为突出: 一、别样的“承诺戏剧” 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拉丁美洲戏剧中,以干预政治、针砭时弊、呼吁民主为主题的“承诺戏剧”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但与以往相比,此时的“承诺戏剧”呈现出新的特点。 1.戏剧走入民众,笃行其对社会的“承诺”。 阿根廷的“开放戏剧”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这一运动始于1981年,提出的“赢得街道”、“捍卫民主、争取国家解放和拉丁美洲统一”等口号,旗帜鲜明地传达了以文化感动民众,抵抗独裁政权的主张。“开放戏剧”由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少数几位戏剧家发起,得到198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根廷人阿道夫·佩雷斯·埃斯基瓦尔(Adolfo Pérez Esquivel,1931—)和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瓦多(Ernesto S ![]() 2.将社会批判和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风俗学等学科相结合,“承诺戏剧”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 在众多的“新承诺文学”作者当中,曾做过多年心理医生的阿根廷剧作家爱德华多·帕夫洛夫斯基(Eduardo Pavlovsky,1934—)脱颖而出。在六十年代初,他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原理相结合,创立出一门新的心理戏剧理论,他将其命名为“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帕夫洛夫斯基在七十年代创作了《表情》(La mueca,1971)、《伽林德兹先生》(El ![]() 在墨西哥,维克托·乌戈·拉斯孔·邦达(Víctor Hugo Rascón Banda,1948— )是1980年以后新秀戏剧家的代表。他的作品遵循现实主义传统,凭借表现主义的技巧和魔幻神奇的手法,实现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这一创新拓宽了现实主义戏剧维度,但也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提出了质疑。七十年代以后,拉斯孔·邦达将其戏剧作品的主题转向对美国的墨西哥移民问题的剖析以及对当时特定的社会风貌的思考。在《蒂娜·莫多蒂》(Tina Modotti,1980)中,作者通过意大利女摄影师蒂娜·莫多蒂(1896—1942)颠沛流离的生活,再现了墨西哥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历史,展现了墨西哥动荡的社会局势。拉斯孔·邦达戏剧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是《蓝色海岸》(Playa azul,1982),作品描写了一名工程师在政府的所谓“教化运动”中的种种离奇遭遇,以此揭露充斥于政府各个部门中的营私舞弊现象,进而对墨西哥现行政治体制的各种弊端展开无情的批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