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0年纪录片院线放映 中国电影在2010年票房达到了100亿,实现了“十一五”期间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目标。电影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电影,它在电影诞生之日起,就和电影左右相随。目前中国电影纪录片生产与放映方面的现实状况是,并没有像国产其它类型的电影一样迈入快速发展的通道。据有关先期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出品的电影纪录片有16部,能进入全国主流院线的为13部。但纵观国内院线,实际被市场接收,即真正进入院线放映并获得实际票房收益的中外纪录片实际总共只有7部,其中国产电影纪录片仅为4部(一些纪录片仅在首映式露了一下脸,其后根本没有进入影院排映)。市场数据还表明,国产电影纪录片均未能通过院线票房收回成本。 从数量上看,2010年院线中放映的国产电影纪录片依旧保持了前几年的一贯数量,为4部,踏步不前。相对的,这几年来引进的外国电影纪录片从1部到3部不等,2010年达到了3部。 从票房历史排名上看,在历经了四年的沉寂之后,2010年上映的国产纪录片《复兴之路》终于迈进了国产电影纪录片票房的历史前五名行列,以200万的成绩占据了第四的位置。相比之下,2010年进口纪录片《深海探奇》获得了2188万元的骄人票房,在历年进口电影纪录片票房中排到了第二位。 从内容上看,进口电影纪录片主要出品国均是美国和法国。这几年国内看到的进口纪录电影多为《深海探奇》、《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回到白垩纪》、《白色星球》、《月球漫步》、《昆虫总动员》和《爱犬奇迹》等与地球、自然、科技有关的题材,也包括《挑战者姚明》、《就是这样》、《篮球小皇帝》、《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海底淘法》等与现实有关的题材,这两大特征的电影纪录片受到了国内发行方的重视。近几年中国电影纪录片也开始了多元化,从较单一的历史、文献、政治类纪录片如《周恩来外交风云》、《鲁迅》、《为了胜利》、《电影往事》、《圆明园》和《复兴之路》等开始转向与当下现实密切相关的题材,如《筑梦2008》、《加油·中国》、《海上传奇》和《外滩》等。2010年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电影在题材上均体现出了这种特点。 从拷贝类型上看,2010年院线放映的电影纪录片全部采用了数字拷贝,这和往年是截然不同的。从2008年开始,院线放映电影纪录片逐渐采用数字拷贝,但国产纪录电影也还有使用传统胶片拷贝。其中2008年、2009年进口纪录电影放映的类型还有IMAX数字,而国产纪录片则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IMAX巨幕非常有限,每年仅放映几部进口影片,纪录片电影亦包括其中。每一座新的IMAX巨幕影厅开业之初,赶不上新片,都会在一定时间内放映纪录片电影。 一方面,进口电影纪录片市场化运行充分,带动市场需求。2010年法国出品的3D纪录电影《深海探奇》取得了2000多万的票房,在年度进口片中排名24,在纪录电影中则是数一数二。和前几年的《帝企鹅日记》、《南京》、《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等类似,它们带动了一部分市场,让我们看到了受众对优秀纪录片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增长契机。《深海探奇》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票房,与它所采用的3D技术是很有关联的。新的观影技术带来了新的观影体验,3D仿佛将受众真实地带进了变幻而美丽的海洋深处。这样的片子自然而然会受到受众的好评。同时,2010年全部采用了数字拷贝,大大降低了传统胶片拷贝的费用,降低了前端成本,有利于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宣传推广等营销环节。 但中外电影纪录片对比中表现出外强我弱的现状。有关数据显示,不仅《深海探奇》获得了2000多万的票房,2009年进口电影纪录片《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票房更是高达4800万,在院线上映的纪录片中排名第一。国产电影纪录片取得的最好成绩还是在1998年的《周恩来外交风云》,票房共3000万。而第二名的《圆明园》仅为544万。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国产电影纪录片和进口电影纪录片目前并不处在同一个级别上。相关统计表明,故事片的市场在快速扩展,而纪录片的市场却显得发展缓慢,空间狭小。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片子质量与制作的问题,也有发行与运营上的症结。 在发达国家,纪录片进影院已是司空见惯的市场行为,电影院已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而我国的电影纪录片并没有受到观众的青睐,尽管有《海上传奇》等这样一些获得国际电影节奖励的片子,但是它们的内容和风格都不能适应中国观众当下的心理需求。现实状况是,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方式方面,选择网络、电视和购买DVD远超过进影院。对于纪录片而言,如果不具备好的故事、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足以引起人们内心强烈共鸣,是根本无法吸引大家走进影院的,更不可能培养受众走进影院观看纪录片的习惯了。因此必须在题材选择、故事讲述、制作手段等方面紧紧抓住受众的需求,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样的电影纪录片才有可能获得一线生机。 在电影的发行与运营上,需要针对纪录片的特性,用符合市场规律的发行方式去运营。目前国内连接制片与放映之间发行改革尤为迟缓,缺少针对特殊类型电影的发行模式以及相关运作的公司。发行纪录片几乎就是和其他商业故事片一样。用无差别的发行方式,去发行不同的特殊类型电影,结果当然有好有坏。对于纪录片发行而言,往往更需要细分市场,挖掘潜在受众,采取分众等营销方式。如果纪录电影前一天的上座率低,那么有可能第二天就被撤片。因此需要改革和创新发行模式方法,国家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避免市场的同质化竞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