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试论作为叙述框架的电影叙述者(2)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江西社会科学》 刘勇 参加讨论

    二、被质疑的电影叙述者
    尽管在电影叙述者存在模式这一问题上还远未达成共识,但大多数叙事学家还是认为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仍然有一些学者否认这一说法。在他们看来,电影叙述者这一概念并非是不言白明的。其中,最成气候者应该要算以大卫·波德维尔为首的北美电影认知理论学派(其他成员还包括诺埃尔·卡罗尔、爱德华·布拉尼根等知名学者)。
    在波德维尔这派学者看来,电影一定有叙事但未必有叙述者,“在看电影时,我们很少觉察到是在听一个类似于人的实体在告知什么。叙事是更宜理解成为了建构一个故事而提供的一套信号的组织。它假定了一个信息的视听者,却没有发送者”[10](P28)。众所周知,波德维尔的电影叙事学深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在他看来,电影作为不断呈现的影像组合,其叙事链条是存在空白或断裂的,这是需要观众在认知过程中加以填补的。易言之,在理解电影的过程中,观众的作用绝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建构性的,“对叙事的感知、理解和借用,也包括情感对它的反应,依赖于散布在整个电影中的提示。那些提示要求我们以特定的方式去把握叙事。观影者按照正在展开的叙事,去建构一个故事世界以及其中的事件结构。建构成为情感和认知体验的一个来源”[6](P144)。包括波德维尔在内的一批学者强调,电影是一种视觉的而不是口语或文字的媒介,不一定得有一位实际的说话者和听话者,因此没有必要为了虚构世界的建构而指明叙事源。必须承认,他的理论得到了当代电影实践的支持。在许多先锋性电影中,叙述干预被某些导演强烈抵制。在这些导演看来,字幕叙述、画外音叙述甚至于人物对话都是累赘多余的东西。例如在韩国导演金基德执导的《空房间》(2004年)中女主角只有两句对白,而男主角甚至没有一句对白。全片几乎就是一部哑剧。而意大利导演埃托尔·斯托拉拍摄的《舞厅》(1983年)更是一部奇特的歌舞片杰作。全片近两个小时竟无一句对白。在观众眼中,此类电影仿佛自始至终都在自我讲述、自我呈现。
    毫无疑问,波德维尔拒绝了电影叙事的交流情境。在他的电影叙事理论中预设了一个信息的接收者,却排斥了信息的发送者。他甚至声称:“给每一部电影一个叙述者或隐含作者,就是要沉溺于一种神人同形的虚构之中。”[6](P141)波德维尔力图证明叙述机制的“非拟人化”。为了辨认电影叙述的责任者或掌控者,他有时甚至会用“叙述”(narration)来替换掉“叙述者”,他的朋友布拉尼根则建议用“叙事行动”(activity of narration)来替换之。不过对于大多数叙事学家而言,电影叙述者是作为观众认识与理解虚构世界的中介而存在的。查特曼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学者的立场,“每一个叙事从定义上都是被叙述的即被叙述性地呈现的而叙事、叙述性的呈现,则必须有一个代理人,即使是这个代理人不具有任何人格迹象”[11](P200)。而在波德维尔看来,观众无须通过这个中介或代理人就能自行理解电影世界。因为电影与文学不同:文学是必须讲述(tell)的,而电影是将影像展示(show)给观众欣赏的,“如果我们对电影的直接性的感觉部分在小说之上,那么就能得出电影是建立在一种不太受文化决定的能力上。以视听为途径的交流比书写语言更直接”[11](P213)。波德维尔坚持认为将电影叙事构想为一部电影引导观众从提示中构想出一个故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没有如查特曼所言的叙述者。
    显而易见,波德维尔断然拒绝了叙述者以及叙事的交流模式。他将电影视为召唤观众认知与解读的影像文本。他的理论旨在强调叙述者只是一个理论的虚构,根本不可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格化存在。同时他赋予了观影主体构建电影意义的相当大(也许是过大)的自主性。不过汤姆·甘宁的反问仍是颇为有力的:“这是什么样的信息,而且在什么样的世界里,接受者对信息的接受和反馈不会去思考谁会是信息发布者的?”[12](P121)对这个问题,波德维尔似乎并没有做出强有力的回应。
    毋庸讳言,波德维尔总是在电影文本分析中刻意规避“叙述者”这一范畴,这其实给他的论述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在分析“分岔路径电影”时,他有意以叙述、主人公、人物等范畴来替代“叙述者”。可是他所解读的《滑动门》、《罗拉快跑》、《盲打误撞》、《一个字头的诞生》等电影几乎全是以人物叙述者的视角讲述或展现情节。[6](P198-208)观众也被赋予了某种人物命运的代入感。这其实也是电影主创者的目的所在。这样一来,波德维尔所念念不忘的叙述机制抽象化的论述似乎欠缺了某种说服力。正如布兰尼根所承认的,叙事就是“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关系,通过这种互动的机制,叙事才得以实现”[12](P120)。
    从表面上看,波德维尔为了将人格化的叙述者驱逐出电影叙事学而终审宣判了它的死刑。实际上他有更为深层的理论指向。他一向反对现代电影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取向与精神分析学说。在他看来,观众既不是只能跟进电影有限信息的被动加工者,也不是受到幻觉、白日梦或无意识暗中操控的消极主体。因此他强调电影叙事是一个鼓励观众将故事建构起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根本与叙述者无关。这样一来我们大概可以明白他迫不及待要去罢黜电影叙述者的良苦用心了。对此,米克·巴尔的说法切中肯綮,“叙述者是叙述本文分析中最中心的概念。叙述者的身份,这一身份在本文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隐含的选择,赋予了本文以特征”[13](P19)。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旦取消了叙述者的地位与功能,波德维尔引以为傲的电影文本分析难免会陷入左支右绌、无法自治的境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