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中国舞蹈的世界语境与当代建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俄罗斯芭蕾学派是中国舞蹈当代建构遭遇的第一个世界语境。古典芭蕾挺拔外开的形态不仅顺应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心态,而且顺应了民族舞蹈系统建构的要求。因此,用古典芭蕾的构架来整合戏曲舞蹈的构件,成为中国民族舞蹈当代建构最初的做法。与之相关,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整理用以苏联芭蕾“代表性舞蹈”的整理方法为参照。当代中国民族舞蹈之主体——“中国古典舞”的建构,一是从50年代的舞者训练体系走向80年代的舞剧语言体系,这先后以崔承喜、李正一为领军人物。二是从戏曲舞蹈的移植走向汉唐舞蹈的重塑,其代表人物为孙颖和高金荣。 进入80年代以来,欧美现代舞,特别是“玛莎·格雷姆动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舞蹈教学建设。其实,现代中国舞蹈的拓荒者们,大多直接或间接受业于德国现代舞(即“拉班——魏格曼体系”)。如吴晓邦曾师从的日本舞者江口隆哉是玛丽·魏格曼的学生,戴爱莲在英国则师从过拉班的学生库特·尤斯,还有40年代末赴美留学的郭明达所师从的阿尔文·尼可莱则受业于魏格曼在美国开办的舞校。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舞对中国舞蹈创作观念和运动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是就人体表现力而言,拓展了躯干运动的表现力;二是就空间表现力而言,拓展了地面空间的表现力;三是就动作表现力而言,拓展了动作过程的表现力;四是就语言表现力而言,拓展了“主题——变奏”(包括“变奏”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的表现力。西方现代舞主张回归本体、回归本原、回归本我的观念对中国舞蹈的当代创作具有两重性。我们要在关注本体的同时不忽略主体,在关注本原的同时不放弃演进,在关注本我的同时不忘怀大众。 中国舞蹈的当代建构必然是中国社会当代发展的现实写照,因此我们也必然要在当代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中创造中国舞蹈的当代性。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中国舞蹈的当代性建构必然有其历史基点,必然在我们民族历史、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进行,而这个“当代性”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建设,是中华民族国际形象的当代塑造。事实上,中国舞蹈的当代性建构是包含着无限生机、无尽追求和无穷可能性的建构。我们要努力统筹世界语境与民族话语的关系,要努力统筹共同理想与个体诉求的关系,要努力统筹艺术精神与科技进步的关系,要努力统筹舞蹈本体与大千世界的关系……我们相信,中国舞蹈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庞朴.稂莠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