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传统城市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二维水平切割,这是传统文化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这意味着人的存在是对地面(即自然)的划分和占有,传统城市的二维形象虽然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归根到底还是依附于地面,且与大自然是血肉相连的。现代都市里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对地面的占用比例急剧缩小,这就必然导致城市空间和生活与自然的日趋疏远。不仅如此,大城市作为经济枢纽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同其它城市(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在经济和贸易上的联系,而后者与前者在地理上几乎毫无关系。其次则是同自身需要相关的其它地区的经济联系。城市那种强大的远距离的经济枢纽功能使得它们的资源需要与实际自然环境的资源供应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在强大的现代经济枢纽的远距离交换网络的协助下,城市获取资源的活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的交换和累积[3]。 城市是人工的创造物,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因此,城市空间建设与保护自然形成了悖论。城市空间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物化体现,形象而集中地折射出人类对自然所采取的态度。传统中式建筑很注意尊重自然、强调自然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依照整体的自然观念创造空间环境[4]。因此,与自然共生是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佳体现,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人类就需要在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在“调适自我”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审慎地装点自然,从而塑造出生态和谐健康、景色美丽怡人的城市空间来。那么,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实现城市空间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便实现前者的自然生态之美呢? 首先,以大自然为背景,构筑城市空间的整体风貌。在大自然景观的底色下,建立起原始地形地貌与人工建造物之间的融洽关系。平原、丘陵、洼地等自然环境状况不同,城市空间的塑造手法也因此而异。正如陈秉钊所指出的:“最能创造城市特色的是巧于利用上天赋予的大自然。”[5]例如在大自然水环境的映衬下,我国江南水乡城镇——周庄将自然的水系巧妙嵌入城镇的格局中。“路从门前过,船从家中游”,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古民居以白墙灰瓦获得了与河水色调的和谐统一。其城镇布局以及其中软与硬、动与静的对比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令人赏心悦目。 其次,对于山地城市的空间建设来说,顺应自然环境的原则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山地城市面临着比平原城市更为复杂的自然环境,其城市空间建设更多地受到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必须加入三维空间的思考因子,从而让山地城市更贴近自然。优美怡人的山地城市空间建设要尊重当地自然的原始地貌,彻底改变那种利用现代科技对原始地理环境进行“大手术”的传统做法,尽量不要铲平山头,拉直市内道路,而是要匠心独运地利用地形的特殊情况来建造出与之完美融合的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间。长江边上的石宝寨、武当山的悬空寺、大足石刻、敦煌莫高窟、西藏的布达拉宫都是利用自然地形,经过精心设计后创造出来的巧夺天工的杰出范例。“山地城市精神上的自然生态特色同时转移到其物质存在的各个方面,就城市的布局结构而言,无论是组团式、带状、串联式还是星座式都应顺应自然山地特色而设计;重要的有机松散、分片集中的山地城市理论也正是自然生态观的代表。”[6] 此外,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山地植物的分布是呈阶梯分层的。同理,生态城市的空间也应该适应山地特点而具有分层性,这与山地的等高线的分布相映成趣。与此同时,山地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可以设计得更为优美,运用顺应自然的控制点,可以让城市空间的天际轮廓线与山地原貌相呼应,取得和谐的效果。注意城市空间的制高点和自然制高点的控制,尽量将城市空间视线导向城市的自然制高点与江河入口处的山头,而不能让高层建筑喧宾夺主。西藏的布达拉宫就是自然制高点与城市空间制高点的生动结合,从而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学效果。 西方现代建筑领域也出现了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的审美观,如赖特的有机建筑论就是明证。他认为,建筑、人、自然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都应遵守自然规律。应该强调局部与整体、城市空间与自然、人文与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依存,城市空间的设计从而要顺应自然。西方当代建筑师多米尼克·史蒂文斯所设计的住宅,都是依照地势而建,尽量不改变土地的原有形态和面貌。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工程量和经费支出;另一方面让居住者充分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密,从而赋予居住者良好的心理感受[7]。 可见,在城市空间建设中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既可以避免对原始地表地貌的大规模破坏,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又能让居民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畅享与自然山水近距离接触的乐趣,并在怡情悦性之中深刻领会人与自然的鱼水之亲的关系。 城市空间的美感不仅在于它有吸引人的物质景观,还在于其空间内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城市空间美的深层意蕴在于场所环境和社会行为的完美互动。而现代城市空间恰恰走向了反面,比如宽阔的马路,冷冰冰的摩天大楼,错综复杂的立交桥,密集的建筑和拥挤的交通导致汽车与建筑物对人的排斥,人反而沦为自己的创造物的附庸。人们感到富有人情味、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已经悄然与自己分道扬镳了,一方面为来自高科技的钢架玻璃墙的神威感到惊奇不已;另一方面又陷入这些庞然大物带来的压抑感的漩涡中无力自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