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⑧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9—180页,第179—180页。 ②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21页。 ③文中“祥符中”应当改作“天禧中”,王辟之记载有误,可参见《宋史》卷三○○“杨大雅传”:“天禧中,(杨大雅)使淮南,循江按部,过金陵境上,遇风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尽丧。时丁谓镇金陵,遣人遗衣一袭,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980页。) 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6册,第515—516页。 ⑤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40—141页。 ⑥《后汉书》卷四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18页。 ⑦《梦溪笔谈》中“彦远”为董彦远,而非张彦远(参见阮璞《画学丛证》“画家姓名、字号之雷同”条,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⑨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第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⑩谢薖:《竹友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2册,第569页。 (11)董逌:《广川画跋》卷一,《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第2册,第97—98页。 (12)王维《辋川图》画在辋川居的墙壁上,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迈的王氏将这座宅舍布施作寺院,由高僧璇禅师住持,是为清源寺。引证如下:“王维……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91页);“伏乞施此庄为一小寺,兼望抽诸寺名行僧七人,精勤禅诵,斋戒住持,上报圣恩,下酬慈爱,无任恳款之至”(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85页);“(唐)至德初,并谢绝人事……遂入终南,经卫藏至白鹿下蓝田,于辋川得右丞王公维之别业”(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一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2册,第236页)。 (13)释彦悰:《后画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第1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14)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3页。 (15)(16)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21—22页,第29—30页。 (17)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0册,第434页。 (18)广东、福建等地的芭蕉雪天可以开花。除朱翌《猗觉寮杂记》外,另有袁文、陆深的记载为证:“余又闻南地芭蕉,冬月虽大雪,其叶俨然不动,略无所损,此亦可爱矣”(袁文:《瓮牖闲评》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2册,第472页);“是岁,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世称王维雪蕉画为奇格,而不知冒雪着花乃实境也”(陆深:《俨山外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5册,第114页)。 (19)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中国科学》A辑1973年第2期。 (20)赵文龙、丁丽萍:《芭蕉在河西地区引种栽培》,载《北方园艺》1998年Z1期。 (21)蒲向明:《玉堂闲话评注》“秦城芭蕉”条:“天水之地,迩于边陲,土寒,不产芭蕉。戎师使人于兴元求之,植二本于亭台间。每至入冬,即连土掘取之,埋葬于地窟。候春暖,即再植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22)王启兴主编《校编全唐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23)陈铁民:《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5页。 (24)《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80页。 (25)《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12页。 (26)(27)(28)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525—526页,第528页,第532—535页。 (29)《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一四,河北金智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44页。 (30)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11—325页。 (31)《欧阳修全集》卷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100页。 (32)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33)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94页。 (34)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第2册,第26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