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俗曲的传播 作为中国明清这个历史阶段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音乐现象,俗曲在宋元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最早兴起于北方,后来传到南方,它以清新活泼、纯真尚情的艺术特质,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在万历、晚明间,达到最盛时期,形成了“刊布成帙,举世传诵”的局面。(明·沈德符语)。俗曲在嬗变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向艺术化、说唱化和戏曲化等艺术形式嬗变发展,形成多种地方曲艺,并被某些地方戏曲音乐接受,成为曲牌体民间音乐文艺的主体音乐;另一方面,它沿着大运河和海运的商旅,从北到南沿海各省一直流传到广东地区;又沿着黄河、长江从东到西,流传到边远的四川、甘肃等西部地区;甚至,还远飘海外,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文着重阐述俗曲在境外传播的情况。 (一)中国俗曲在日本的传播 中国的音乐、歌舞,自唐代便大量传入日本,明清时期更是普遍。 清代,中国俗曲自传入日本时,便对日本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适应日本社会的流传中,使之具有了中日两国音乐文化的特色,从而也成了日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1.清代的俗曲——日本“清乐” 清代的俗曲流传到日本,即为日本的“清乐”。它们是由沿海(特别是福建)赴日的商旅带去的。开始是为中国商人和华侨、华人演唱,后来俗曲也受到日本听众(最初多为文人雅士)的喜爱,便有爱好者向留日的中国艺人学习俗曲的演唱,并广泛传播。著名的传习者天保二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来自福建的林德健,到日本长崎传授清乐,他们的日本弟子都传承有序,影响至大,其日本传人,至今为日本长崎“明清乐保存会”的代表。② 自日本幕府末年到明治二十六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日本清乐盛行时期。清乐从长崎传播到日本各地,许多中层家庭的女子学习清乐以表现文化品位,并出现许多传习和演出清乐的社团。文人雅客和中上阶层家庭的聚会,官府的应酬,都演唱清乐;有的清乐社团也应邀到皇宫演唱。适应社会各界传习清乐的需要,日本各地清乐家编辑了大量清乐集出版。明治年间出版的清乐集多达八十余种(个别是同明乐和日本俗曲的合集)。这些清乐集采取中国传统的记谱方式,上下两层竖排,唱词右边标记工尺谱,板眼点定各不相同,由于是用“唐音”(汉语)歌唱,因此用了日本片假名为唱词注音。 2.“清乐”文献 目前笔者可搜寻到的“清乐”曲谱资料,有《清风秘曲私谱》(乾、坤)、《清乐词谱》(一、二卷)、《清风柱础》、《清风雅谱》、《清风雅唱》、《声光词谱》、《明清乐谱》(天、地、人)、《月琴词谱》八种。这几种“清乐集”一是来自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关德栋先生的惠赠,二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维平先生的惠赠。这些“清乐集“基本反映了日本清乐的面貌,它们的主体是明清俗曲,内容主要是抒情短歌,也有一些以俗曲演唱的俗文学传统故事为内容的叙事歌,如《三国史》写英雄关云长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武鲜花》写武松与潘金莲(源自《水浒传》)。前者尚未在中国清代俗曲中找到同类作品;后者见清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附录“小本淫词唱片目”。③除了小曲外,自中国传入的几出昆曲和京剧(见于《清风雅唱》)也被归入“清乐”。《清风柱础》、《清乐词谱》(卷一)、《清风雅谱》、《声光词谱》、《明清乐谱》(天、地、人)、《月琴词谱》几种资料只收曲谱,则因用唐音(汉语)歌唱对许多日本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所以许多人便把清乐作为器乐曲演奏了(其中也有本来就是传入器乐曲,如【将军令】等)。一些俗曲在辗转流行中曲调也有变异,这是很自然的,如【金钱花】便是【茉莉花】的变体。这几种日本清乐集中的曲调名,有的是在明末流传的,如【桐城歌】、【双叠翠】;也多有未见清代文献著录者。 3.日本“清乐集”版本介绍 鉴于这几种“清乐”在内容及记谱方面各有特点,下面将分别做一介绍: ①《清乐秘曲私谱》(乾、坤),中井新六编,明治十一年(清光绪五年,1879)大阪刊本。 本书分乾、坤二卷。 “乾卷”收用小曲说唱的叙事歌二种:《三国史》和《翠赛英》。 “坤卷”收《雷神洞》一种。 乾、坤二卷所记曲谱均为工尺谱,但只记音高并无板眼。间奏记在行距中间,与记在唱词左边的谱字有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