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音乐学 >

中国古乐的今演今听———个新理论与新实践的个案(4)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林萃青 参加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人文自我,古乐
    折射出种种历史和现代意义、矛盾的重构古乐或非遗文化演出,是不能用20世纪历史学的理论,分析乐曲结构和演出风格等客观的、量化的、实证主义的方法来解读的。这些演出与古代曲目是有直接关系的,但前者不是后者的当代原真重现,只是21世纪的“再生古乐”:一种用现代演出手法、美学、创意,和根据实际需要,把古乐重构出来的有古有今的合成品。用它来为一般的听众模拟古代中国音乐,推动国内外的旅游文化产业是有一定作用的;但用它来说明古乐的风格结构和文化意义却是有问题的,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负面效果和误解。
    任何对音乐有认识的、有批评能力的听众,都不会轻易接受古乐是可以有露骨的又中又西、又古又今的混合音响和演出风格的。他们对历史和音乐的客观认识,不会让他们指鹿为马,把缅怀古代的当代文艺演出看成古代歌舞的原真重现。听到有非常混合的音响的中国再生古乐、非遗昆曲,他们无法暂时放弃他们对事物不肯轻信(faculty of disbelief)的审慎思维和行为。不少中国式再生古乐,有太多风格上和演出手法上的“不协调”,因此,它们困扰着听众的音乐经验和思维,引发他们作种种怀疑,妨碍他们享受演出,从而引发个人的历史和音乐的反应。
    有些认识和关心中国音乐文化的专家,会把这些有明显不协调的再生古乐和非遗昆曲批评为一些没有文化知识或音乐教养的“乐工”的或贪图暴利的商人的粗制滥造。这样的批评是严厉的,但没有提出解决问题或改善现状的方案。问题是,中国音乐学为什么没有发展一套让一般的中国音乐制作人、表演者和听众可以有效地处理古乐的当今演出和聆听的理论和实践?中国音乐学为什么没有提供给他们一套可以把中国音乐的过去和现在,事实和想象做客观和主观梳理的指导理论,让中国式再生古乐的理论和实践成熟,更好地被国内外有批评能力的听众、读者理解和接受。当然,客观的学术与主观的艺术创造、商业表演、文化生活是不可能完全同步的。作曲家、表演者、商业制作人、听众,当然有改编历史文化想象、创造艺术表演和做生意赚钱的权利。但是,他们的想象是可以被中国音乐学的客观研究和系统性理论引导的,对吗?
    这样的新理论和实践不是可以简单地从国外直接引进的。很明显,盲目地模仿西方根据当地需要而发展出来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只会令中国音乐学与中国音乐生活脱节。举例说,如果中国音乐学者生硬地套用国际间流行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以挑战所有传统、权威的态度来探讨中国音乐历史,完全打破或盲目推崇一百多年来中西合璧和洋为中用的惯性(habitus),中国音乐学将会处在一种无所适从的十字路口。反过来说,不参考国外对古乐重建的种种处理方法也是不实际的。霍华德·布朗(Howard Brown)和理查·塔鲁斯金(Richard Taruskin)等西方音乐学者对古乐的重建现象和原真性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值得参考的学术经验。④
    探讨新音乐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关键,是如何恰当有效地引导和解读重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以及人为作用(human agency),从而发展一系列能连接中国音乐的现在与过去的桥梁,一套让中国人可以自豪地、平等地与全球音乐文化人士对话的词汇,一种让局外人接受局内人主观选择的辩证策略。针对这个关键问题,我的体会是要把握中国音乐的人文自我,并且发挥其发言权。
    我可以用昆曲的个案说明一下。昆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曲目,它在当代世界上的多样性演出及兴盛的研究活动告诉我们,音乐史学问题与非遗理论有种种相互重叠的地方。表面上,非遗活动的主旨是要把过去的珍贵文化遗产承接下来,让它可以在当代和将来延续下去,让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意和自我可以在全球化世界中立足,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对话中被接纳和被理解。但当我们仔细察看中国或其他国家的非遗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非遗项目的过去存在跟它的当代运作、发展是两码事,但二者又是同一个文化现象的两个前后相接、难分彼此、有互动效应的面目和极端。
    这两个极端之间互动的核心指导和推动力量,来自该文化现象当事人的人文自我:究竟要如何为自己定位,为什么、又如何跟人对话,要争取怎么样的权益、利益,才能有目的、有策略地把自我的价值、认识、感受、愿望和对他者的了解加以界定,从而研究、解读、描述和建构所希望传承和发扬的非遗项目。⑤这个人文自我会认真研究,尽量找出已知或未知的历史资料证据,做客观和学术性的解读,积极说明自己的理解和行动,辩护其合理性和原真性。他常常会觉得他所理解或重构出来的古乐、非遗昆曲总是比他人的更原真,更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对话,不是那些靠文献或口头资料所保存下来的历史证据可以全面地、毫无疑问地说明的。它有历史文化社团的惯性沉淀,有现代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实际需要的反映,更有人文自我的主观运作的痕迹。
    用客观和开放的态度来实践非遗理论,以公开的正面的策略来讨论当事人的人文自我参与,我们可以有效地分析和分类各种互相矛盾的古乐理论和实践。首先,我们可以正视音乐史学理论和实践存在不可分离但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学术责任,需要根据所掌握的实证史料客观地编写音乐事实真相和作品的历史客观存在;一个是要服务当今音乐文化的主观和实际需要,提供理论或实际指导,让表演者可以超越文字资料的非音响存在,创意地重构和演出古乐,让当代听众感受到它的声音美学和历史文化意义。两种目的和运作过程,社会文化功能和艺术效应是不同的,但又是像河流与大海一样不能完全分隔的。只有把两者的共同与不同之处点明,把两者的分合之处梳理,把人文自我的行踪勾画出来,中国音乐史学家和古乐表演者才可以更有效地分工合作,发挥互补性的配合。这样的新理论和实践是可以推动中国音乐在国际的发展的。
    一旦学者或表演者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历史描述和古乐、非遗演出是如何的客观或主观,他们就可以一方面编写一部以事实来说服读者的历史描述,而另一方面可以排练综合史料和创意的演出。当他们不隐瞒他们的人文自我的运作,不含糊带过暂时不能解决的矛盾、问题,承认他们根据实际需要而加入的主观因素,他们就是实事求是地与有批评能力的他者对话。他们就无需要说自欺欺人的话,把他们的再生古乐说成是原真的古乐,挑起读者、听众的批评、怀疑和不信任反应。当聪明的听众知道他们听到的是再生古乐,他们就可以把他们听觉的注意力放到音乐创作和历史想象中,把他们的不信任意识暂时收敛。这样,他们就可以更直接地与表演者和他们背后的史学家对话。这样的对话是从客观学术起步,以综合客观、主观和当代因素而发展出来的交流。
    举例说,要是天坛神乐署的清代宫廷音乐的制作人和表演者能够毫不含糊地说明他们的音乐历史理解和再创作演出,是如何客观地、学术性地处理资料,如何以他们的当代表演者的人文自我,主观地解决文献资料的不足之处,如何为了游客、听众的需要而创作演出,他们就可以把他们的工作、目的和成果说得清清楚楚的。他们不需要说模棱两可的话,让人感觉到他们描述清代宫廷音乐的话语有极大的保留,希望人家看不出他们无法满意地处理历史事实与艺术想象的尴尬处境。⑥
    与其编写明显失调的,把问题含糊带过的音乐历史描述,不如说一些实事求是的话,把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报告出来;与其表演那些挑动听众不信任思维的音乐,又把它标榜为原真古乐,还不如干脆说这些音乐是再生古乐,甚至是“创作古乐”:一种把历史资料看成灵感、推动力,但以创作手法编写出来的,让听众知道尽管不是“原汁原味”的,但也是“有模有样”的,缅怀古代的艺术作品。举例说,当今的一些国内外作曲家为曾侯乙模式的大编钟乐队所编写的新作品,都属于创作作品,不是古乐。标明它是现代的创作,丝毫不会从负面影响它们被听众接受的程度。实际上,不少听众是欢迎用古代乐器演奏创作音乐作品的。他们不排斥古色古香的新创造,只是不愿意自欺欺人地接受假古董为真古董。
    听众的耳朵是敏锐的,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他们知道他们所接触到的是学术报告,或者是文艺创作,或者是参考了学术研究成果的文艺创作,他们就会发挥他们不同的人文自我,为他们的所见所闻作客观或主观的解读。当他们知道历史事实与文艺创作之间存在着种种虚实关系,他们会更理解古代的过去,更享受艺术演出的现在。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知道文化生活需要种种不同的话语、演出,让不同的人文自我呈现出来,把过去、现代、将来的不同联系,以多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司马迁编写《史记》以来,职业历史学家基本上是追求对历史的真实描述的。他们把他们不能、不可以说的话交给从事野史工作的学者或说书人。这些有创意的、有才能的表演者、艺术家会发挥他们的主观的人文自我运作,把历史人物及其所作所为渲染成普罗大众都可以感性理解并希望听到的可歌可泣的演义故事和戏曲演出。这些演出的虚实真假却不是一言两语可以验证出来的。但是那些既有文化知识,又有批判能力的听众、观众都知道,客观历史与舞台上的主观演义是不同的。两者虽然有若即若离的关系,但它们终究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在21世纪的中国,描述、重构古乐的学术报告,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艺演出,和连接它们的虚虚实实的理论和实践,是可以多元化发展的。通过公开人文自我的,接受它的主观运作的态度来研究古乐,编写它的历史,重构它的声音,并不是叫人随便发言、随心所欲地排演。采纳新态度的主要目的是要摆脱死板的实证主义,打破崇拜乐谱作品和文字描述的、来自中国传统或西方传统的封闭性框框、惯性。我们认识和接受中国人客观和主观地处理历史文化现象的学术与艺术传统,是为了服务当今的中国音乐,让国内外的听众、读者认识它的真正面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