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下午,“布上青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隆重开幕。开幕式后,举办了“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民艺复兴的南通模式”学术研讨会,围绕蓝印花布的传承发展以及南通模式、吴元新道路进行了深入研讨。以下是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精选。 陈岸瑛(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主持人):本次学术论坛的主题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民艺复兴的南通模式”。众所周知,蓝印花布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变迁,这种传统的布艺已经越来越少。此次展览展示了吴元新先生收藏的老布料和老衣服,陈列了吴先生及其学生所做的一些创新产品。从新一代传承人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希望,即蓝印花布从博物馆重新回到生活。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是“民艺复兴的南通模式”,源于生活的蓝印花布如何重归生活? 2014年,在南通举办的“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当时有专家提出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史中的“南通现象”。南通与工艺美术有着不解之缘,从张謇开始,活跃于当代工艺美术界、史论界的许平、徐艺乙、吴元新等先生都来自南通。“南通现象”由闪烁的星群构成,每一颗星都是一个模式、一个榜样,吴元新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因为他创造了南通现象中的“吴元新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与中央工艺美院有着深厚的渊源。 一、保存传统特色,弘扬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常沙娜(中央工艺美院前任院长): 2005年,吴元新编著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2006年,吴元新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0年后,吴元新在北京园林博物馆再次展示了他在蓝印花布工艺领域的最新成果。出生于1960年的吴元新,从小在印染坊中成长,17岁时开始刻花版、刮浆、印染,先后到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学习。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报告、讲话中多次提到“工匠精神”一词。吴元新就是以“工匠精神”学习了绘画、设计,成为工艺制作和图案设计的大师。在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保护、研究、收藏、设计、开发创新等诸多方面,孜孜不倦,他克服了不少困难,带领他的女儿灵姝,在探索新形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创新方面,吴元新亲自组织设计了一些适应当代生活所需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延续老传统,按照现代生活的需要进行创新设计,比如靠垫、桌布、小包、装饰品、十二生肖,把传统的蓝印花布技艺应用到现代装饰品中,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和市场效应。 鲁迅先生讲“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不管怎样创新,如何保存传统特色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吴元新经常到高校授课,用切身的经历和感悟去传道授艺、解疑释惑。他的蓝印花布工艺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传给女儿、女婿和学生,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意义重大。 陈岸瑛(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主持人): 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创新,而不是用来自西方和现代的样式随意改变传统进行创新。常院长提到中央工艺美院有这样一个优良传统,我相信在21世纪传统复兴的浪潮之中,这种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 乌丙安(著名民俗学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讲,吴元新这样的传承人通过多年的坚守,延续了蓝印花布工艺的传承谱系。近10年,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去世200多人了,他们带走了不少绝技,非常可惜。吴元新承接的是祖宗传下来的工艺美术,他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还对传承人制度进行了突破。过去有“传男不传女”的旧传统,吴元新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放开了传男不传女的限制,突破了非遗传承人习俗,把女儿、女婿培养成新一代工艺美术传承人,树立了传承人的榜样。 陈岸瑛(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主持人): 刚才与会代表提到在非遗保护中传承人的重要性,提到“代表性传承人”过于局限的问题。实际上,在文化部的新政策中,有个概念叫做“传承人群”,不仅包括代表性传承人,也包括他们的徒弟、子女或传统工艺行业普通的从业者。文化部通过与57所高校开展研修、研习和培训,促进传承人群与高校师生交流。因此,现在的传承机制是充满创新和活力的。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外,参与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高校都愿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