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②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第2版),第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神”“气”说》、《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6页、第1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④1919年6月20日至1920年7月4日,周瘦鹃在《申报·自由谈》连续发表16篇《影戏话》,参见陈建华《中国电影批评的先驱——周瘦鹃〈影戏话〉读解》,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九辑,2007年7月。 ⑤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知识分子对被所谓没落的“文明戏”演员和“鸳鸯蝴蝶派”文人占领的电影界不屑一顾。一般来讲,所谓进步人士是不肯踏入电影界的。毕克伟(Paul G. Pickowicz)甚至认为:“五四知识分子根本也瞧不起电影。尽管他们口头上大讲文艺的民主化、大众化,但30年代以前,他们对电影只有轻蔑,并没有作任何努力将五四精神贯彻到电影界。”《“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Melodramatic Representation and the“May Fourth”Tradition of Chinese Cinema),萧志伟译,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第2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⑥范伯群:“通俗作家在影评上也有所建树——这批作者几乎包揽了20世纪20年代各电影杂志的评论文章。”《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第40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⑦薛峰:《“复线历史批评”与中国传统的现代回响》,《当代电影》2010年第5期。 ⑧(43)(55)薛峰:《“视觉审美批评”与现代中国电影艺术批评之建立》,《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 ⑨烟桥:《光明的指示·三字经》,《明星半月刊》第5卷1期,1936年4月16日。 ⑩郭兰馨:《光明的指示·电影与识字运动》,《明星半月刊》第5卷第1期,1936年4月16日。 (11)红蕉:《光明的指示·如何促进国产影片》,《明星半月刊》第5卷第1期,1936年4月16日。 (12)蝶衣:《光明的指示·英语片的摄制》,《明星半月刊》第5卷第1期,1936年4月16日。 (13)独鹤:《光明的指示·群星拱极》,《明星半月刊》第5卷第1期,1936年4月16日。 (14)天笑等:《历史影片之讨论》,《明星特刊》第6、7、9期,1925年11月、1926年1月、1926年2月。 (15)郑逸梅:《郑逸梅笔下的艺坛逸事》,第18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16)王钝根:《影戏与社会小言》,《电影杂志》第1卷第2号,1924年6月。 (17)(20)江红蕉:《我在电影界》,《电影月报》第2期,1928年5月。 (18)(23)(47)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第25—3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天笑:《矫正女明星的社会观》,《明星特刊·〈好男儿〉号》第11期,1926年。卓呆:《〈济公活佛〉与开心》,《开心特刊·〈济公活佛〉号》1926年4期,1926年12月20日。范烟桥:《武侠与山东》,《友联特刊·〈山东响马〉号》,1927年8月。烟桥:《孟姜女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金城月刊》1938年新生号,上海金城大戏院,1938年11月。 (21)徐卓呆:《弗是生意经》,《明星特刊·〈空谷兰〉号》第8期,1926年。 (22)郑逸梅:《参观电影工作谈》,《电影月报》第3期,1928年6月1日。 (24)彭国翔:《君子的意义与儒家的困境》,《读书》2009年6期。 (25)在西方,首先将启蒙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是在1783年12月,《柏林月刊》发表神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约翰·弗里德里希·策尔纳(Johann Friedrich Zollner)的一篇文章,该文询问了纯粹根据民法来规定婚姻仪式的可取性。在一个脚注中,策尔纳问道:“什么是启蒙?”策尔纳的问题引发一系列回答和争论。其中,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和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的回答最为著名。门德尔松在《论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把“公民启蒙”(Burgeraufklarung)和“人的启蒙”(Menschenaufklarung)区分开来,认为前者须按照它所针对的社会等级来进行自我协调,而后者无须留心社会分层。[美]詹姆斯·施密特(James Schmidt)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第56—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6)周瘦鹃:《影戏话》(九),《申报·自由谈》1919年11月12日。周瘦鹃:《影戏话》(十),《申报·自由谈》1919年11月13日。周瘦鹃,《影戏话》(十六),《申报·自由谈》1920年7月4日。 (27)周瘦鹃:《说伦理影片》,《〈儿孙福〉特刊》1926年。 (28)天笑:《历史影片之讨论》,《明星特刊》第6、7、9期,1925年11月、1926年1月、1926年2月。 (29)范烟桥:《银幕上的真眼泪》,《紫罗兰·电影号》第1卷12号,1926年5月26日。 (30)碧梧:《摄制〈马振华〉影片之琐录》,《电影月报》第3期,1928年6月1日。 (31)[捷克]普实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编,李燕乔等译,第1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3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丁福祥、潘铭燊译,第357—37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穆时英:《作家群的迷惘心理》(载1935年9月13日上海《晨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47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34)穆时英:《奴隶之歌》(载1936年1月7日上海《小晨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10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35)穆时英:《血的忆念》(载1938年8月13日香港《星岛日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13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36)许秦蓁:《摩登·上海·新感觉——刘呐鸥(1905-1940)》,第69页,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37)林正芳:《文明开化——一个日治时期台籍文化人的案例》,《刘呐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企划编辑),第89—90页,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2005年。 (38)张炎宪:《变动时代下的台湾人刘呐鸥:一个台湾史观点的思考》,《刘呐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企划编辑),第1—15页,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2005年。 (39)彭小妍:《浪荡天涯——刘呐鸥一九二七年日记导读》,康来新、许秦蓁编,彭小妍、黄英哲编译《刘呐鸥全集·日记集》,第25页,台南县新营市台南县文化局,2001年。 (40)(50)(52)秦贤次:《刘呐鸥的上海文学电影历程》(2005年10月20日修订稿),《刘呐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企划编辑),第267—309页,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2005年。 (41)杨之华:《穆时英论》(载南京《中央导报》1卷5期,1940年),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三卷),第471—47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42)《俄法的影戏理论》(载《电影》1930年7月第1期);《影片艺术论》(载《电影周报》1932年7月1日至10月8日第2、3、6、7、8、9、10、15期);《Ecranesque》(载《现代电影》1933年4月1日第2期);《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载《现代电影》1933年5月1日第3期);《论取材——我们需要纯粹的电影作者》(载《现代电影》1933年7月1日第4期);《关于作者的态度》(载《现代电影》1933年10月1日第5期);《电影节奏简论》(载《现代电影》1933年12月1日第6期);《电影形式美的探求》(载《万象》1934年5月创刊号);《开麦拉机构——位置角度机能论》(载《现代电影》1934年6月15日第7期)。 (44)(85)[德]顾彬(Wolfgang Kubin):《20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第101页、第10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5)Cutivet Sakina:《刘呐鸥“新感觉派”1927年日记中的语文表现》,王佩琳、许秦蓁译,《刘呐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企划编辑),第122页,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2005年。 (46)穆时英:《关于自己的话》(载《现代出版界》第4期,1932年9月1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6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48)王博:《心之逍遥与形之委蛇》,《庄子哲学》,第185—1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9)杨之华:《穆时英论》(载南京《中央导报》1卷5期,1940年),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三卷),第472—47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51)李今:《穆时英年谱简编》,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56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53)[日]今日出海:《哀哉,穆君》(载日本《文学界》第7卷第9期,1940年9月),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446—447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5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28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56)韩经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第1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刘烜:《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王国维》,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69—7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7)葛莫美:《电影和诗》(载《无轨列车》第4期,1928年10月25日),康来新、许秦蓁编《刘呐鸥全集·电影集》,第247—248页,台南县新营市台南县文化局,2001年。 (58)穆时英:《魅力的解剖学》(载1935年7月19日上海《晨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182—18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59)刘呐鸥:《关于作者的态度》(载《现代电影》第5期,1933年10月1日),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第24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60)穆时英:《电影艺术防御战——斥掮着‘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招牌者》(连载1935年8月11日—9月10日上海《晨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三卷),第234—235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61)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第108页,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89年。 (62)呐鸥:《电影节奏简论》(载《现代电影》第6期,1933年12月1日),康来新、许秦蓁编《刘呐鸥全集·电影集》,第306—307页,台南新营市台南县文化局,2001年。 (63)[美]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包卫红译,《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 (64)刘呐鸥:《电影形式美的探求》,《万象》1934年5月创刊号。 (65)陈戎女:《西美尔与现代性》,第174—179页,上海书店,2006年。 (66)葛莫美:《电影和女性美》(载《无轨列车》第4期,1928年10月25日),康来新、许秦蓁编《刘呐鸥全集·电影集》,第248—249页,台南新营市台南县文化局,2001。刘呐鸥:《现代表情美造型》(载《妇人画报》第18期,1934年6月8日),康来新、许秦蓁编《刘呐鸥全集·电影集》,第337—338页,台南新营市台南县文化局,2001年。 (67)穆时英:《电影的散步·性感与神秘主义》(载1935年7月17日上海《晨报》)、《电影的散步·才能演员与风格演员》(载1935年7月18日上海《晨报》)、《魅力的解剖学》(载1935年7月19日上海《晨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178—18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68)范伯群:“包天笑与陈冷血联合主编的《小说时报》简直就是一个近代文学时期的翻译小说刊物。这本1909年创办的刊物共出版33期+1(临时增刊第1期),如果以翻译成创作的篇幅统计,翻译的量约占五分之四,即翻译作品共计4510页,而创作仅占1004页。”《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绪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69)郑逸梅:《郑逸梅笔下的艺坛逸事》,第18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70)烟桥:《“侦探”是最科学的》,《明星半月刊》5卷5期,1936年6月16日。 (71)呐鸥:《影片艺术论》,《电影周报》1932年7月1日至10月8日第2、3、6、7、8、9、10、15期,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最新修订版上册),第105—11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2)穆时英:《疯狂》(载1938年8月23日香港《星岛日报》)、《我的墓志铭》(载1938年8月26日香港《星岛日报》)、《乞丐》(载1938年8月28日香港《星岛日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136—141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73)烟桥:《电影在苏州》,《电影月报》第3期,1928年6月1日出版。 (74)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飞》(原载《读书》1993年9期),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第123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75)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流言》,参见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飞》(原载《读书》1993年9期),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第122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76)转引自阿英:《小品文谈》(写于1933年),柯灵主编《阿英全集》(第2卷),第593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77)葛莫美:《电影和诗》(载《无轨列车》第4期,1928年10月25日),康来新、许秦蓁编《刘呐鸥全集·电影集》,第247—248页,台南新营市台南县文化局,2001年。 (78)葛莫美:《影戏·艺术》(载《无轨列车》第4期,1928年10月25日)、《电影和诗》(载《无轨列车》第4期,1928年10月25日)、《电影和女性美》(载《无轨列车》第4期,1928年10月25日)、梦舟《银幕的贡献》(载《无轨列车》第4期,1928年10月25日)、《中国影戏院里》(载《无轨列车》第4期,1928年10月25日)、《〈上海一舞女〉影片》(载《无轨列车》第4期,1928年10月25日)、《影戏和演剧》(载《无轨列车》第5期,1928年11月10日),康来新、许秦蓁编《刘呐鸥全集·电影集》,第246—254页,台南新营市台南县文化局,2001年。 (79)刘呐鸥:《萤幕上的景色与诗料·云》(《文艺画报》1934年10月10日创刊号),康来新、许秦蓁编《刘呐鸥全集·电影集》,第332—333页,台南新营市台南县文化局,2001年。 (80)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写于1927年7月),转引自阿英:《小品文谈》(写于1933年),柯灵主编《阿英全集》(第2卷),第59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81)穆时英:《劳莱与哈代》(载1935年7月28日上海《晨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190—191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82)徐卓呆:《答瘦鹃》,《紫罗兰·电影号》第1卷12号,1926年5月26日。 (83)鲁迅:《野草·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第10—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84)郑逸梅:《艺林散叶》,第2页,中华书局,1982年。 (86)穆时英:《电影的两方——印象批评与技术批评》(载1935年7月27日上海《晨报》),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3卷),第189—190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87)陈世骧:《中国的抒情传统》,《陈世骧文存》,杨铭涂译,第5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88)(90)沈谦:《文学批评的层次——从夏志清颜元叔的论战谈起》(收入《期待批评时代的来临》,《时报》1979)。龚鹏程:《细部批评导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论》,第155—18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9)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 (91)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第16页,三联书店,2008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