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电影的文化消长与国家形象建构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 陈林侠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我国一些主流商业片中出现了凸显儒家文化负面缺陷,“佛教文化”以正面价值出场的现象。这些电影的主旨并不在于传达佛教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意义,其背后是经过西方文化修改过的实利主义。在大众文化的符号系统中,佛教如同一座搭建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观念桥梁,成为倦怠的现代人对古代生活的想象。本文认为,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常识理性成了沟通古今中外的关节点,不管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应在它的审视下进行;作为公理性的观念价值,它也应在当下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电影文化/常识理性/国家形象
    【作者简介】陈林侠,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J9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549(2012)01-0122-10
    在跨国资本自由流动、数字金融急剧膨胀、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支持下,以全球化名义出现的西方文化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将处于边缘或半边缘的后发现代国家卷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在西方现代性理论面前,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迥乎不同,成为欲发展现代性就必须消除的阻碍。然而,具有数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当如何应对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张旭东说得非常辩证:“在界定‘中国问题’这个问题上,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国人怎样回到传统,这取决于我们怎样定义自己的现在和怎样设想自己的未来。”[1]即是说,文化传统(“过去”)不仅与“界定中国”、“定义自我”密切相关,而且,“回到传统”需要从“未来维度”进行关照。形塑自我形象的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方式“回到传统”、发掘怎样的文化资源——文化传统/“过去”不可忽视地成为国家形象/“未来”的身份烙印。
    就电影来说,如果我们以西方社会作为未来的范本,那么,当前电影如此高频率地重复普适性的西方“人性”话语,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我们还想在未来发展中保存民族文化特性,试图拥有自身的文化身份的话,那么,这种状态就需要做出重大调整——怎样叙述传统,尤其是怎样用文化传统来认识现代生活,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建构国家形象,首先需要文化个性与身份认同。文化个性确定可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身份认同则赋予了这种符号一种特殊的意义价值与情感。从中国影视剧目前的创作和输出数据看,历史题材作品(包括更为宽泛意义上的古装片)虽然所占比重最大,但是这些影片出现了和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以古代社会的表象演绎西方的现代精神,透露出表象差异(“东方”)与文化价值(“西方”)之间的显见断裂。众所周知,与实践理性、工具理性不同,文化意义及其价值需要在人们对文化现象的阐释中发掘。电影的现状提醒我们,应当发挥怎样的文化传统认知、理解国家与社会现实,怎样建立起一种认知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一件迫在眉睫、亟待我们投入精力的文化大事。
    一、“排儒扬佛”现象:当下电影中儒释文化的消长
    近年来,我国电影中出现了一种“排儒扬佛”现象。即,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消退、负面缺陷上升,因而成为被批判对象;相反,佛教文化不仅具有标识文化的功能,而且也成了一种叙事价值。说到“排儒”影片的代表,最典型的莫如香港导演陈可辛2007年试水大陆市场的第一部作品《投名状》。影片中,庞青云利欲熏心,出卖、杀害结拜兄弟,不择手段地争取“上位”,令人发指的“权欲”(对清廷的权力依赖)彻底摧毁了啸聚江湖的兄弟情义;君臣、夫妻、兄弟等伦理纲常处于崩溃的状态。整部影片处在一片灰色的基调之中,兄弟相残的结局比《水浒传》还要惨烈,几近绝望地凸现了儒家文化的缺陷。这无疑表现了影像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儒家文化强烈的批判态度。而说到“扬佛”,李仁港在2006年执导的《见龙卸甲》就是突出的代表。“常山赵子龙”的故事于此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姑且不提影片对许多脍炙人口的情节的无谓修改,仅从文化取向上考察叙事变化。电影改动最大的地方,在于以佛教取代了儒家文化的地位。有论者说:“《三国演义》深受‘儒教’浸染,‘天命论’的情怀弥散其间。”[2]这是比较中肯的见解。汉代大儒董仲舒糅杂天命论、阴阳五行等学说,建立“天人感应”的儒家文化体系,从“天理”的维度确立起君王权力的权威性。这种特殊的“皇权观”在数千年来的朝代更迭中一直横亘不变,成为古典小说中皇权叙事的权威话语。《三国演义》也不例外,如“乱治”循环的天命观、汉室皇权的崩坏、纲常伦理的执守,等等,均能显露出儒家文化的痕迹。但在电影中,儒家文化根本没有得到表达,相反,佛教文化却崭露头角,成为故事的核心价值。如影片开头,在赵子龙修筑前线工事的山头上,高高伫立着一尊菩萨塑像。很明显,这是编导一种不合逻辑的生造(试想,在战场上为何孤零零地出现一座佛像)、一次纯粹的主观表达(居高临下地注视着人们拼死搏斗的战场,佛教成为故事的一种后设价值观)。更有意思的是,影片虚构的“凤鸣山”,也出现了一座虽破旧不堪、但经历数十年不倒的古寺;菩萨低首合十,俯瞰芸芸众生,尤其在光线(如多次用高反差、硬光把佛像从破旧、灰暗的寺庙环境凸现出来)、蒙太奇剪辑(在两军交战中、赵子龙冲下山时交叉剪辑的佛像特写)的处理中,得到了强化。此外,人物对佛教的尊重也是一目了然。不仅曹操之孙女曹婴在领军攻打凤鸣山时,低首祈求“我佛保佑”,而且,当赵子龙身陷绝境时,突然大彻大悟。在“跑了一个圈”、“没有胜,何来败”、“结局早定,何须执着”等语词中,他领会到所谓“常胜”不过是为了证明最后的“失败”,于是,在行军作战中从未解甲的赵子龙最终跪拜在佛像前“卸甲”——佛教的“空无”要义和盘托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