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见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研讨会专辑》,第二主题“20年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的演变”,http://www.cctv.com/tvguide/0524_jilupian/zjyt/zjyt_03.html。 ②高鑫:《受众审美心理定势的突破和重建》,《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2年4期。 ③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74页。 ④见《中国电视纪录片研讨会专辑》,http://www.cctv.com/tvguide/0524_jilupian/zjyt/zjyt_07.html。 ⑤吕新雨:《今天,“人文”纪录意欲何为?》,《读书》,2006年第10期。 ⑥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⑦周兵:《创新、实验、传承——〈故宫〉创作构想和反思》,《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⑧2005年10月26日终于正式播出,第一周的平均收视率在北京地区达到了6.2,超过了热播当中的电视剧《京华烟云》。 ⑨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写道:“‘史传’与‘诗骚’,既是文学形式,又是文学精神……‘史传’传统使作家热衷于以小人物写大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页。 ⑩王海霞:《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解读》,《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3期。 (11)赵曦:《经典文化的经典传播——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12)[美]罗伯特·艾伦:转引自《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页。 (13)(14)(15)谭天:《从〈故宫〉看中国纪录片的转机》,《中国电视》,2006年第5期。 (16)“2004年12月27日这天下午,我们在太和殿外的平台上平行铺设了两条四十多米长的移动轨道,组合成一台八轮的大移动车,把一只18千瓦的HMI聚光灯固定在上面。等到傍晚天光照度刚好,照明组的所有人拉动这只人造‘太阳’,从东至西把‘阳光’缓慢移动地投射到了金銮宝座的台阶上。”吴樵:《大型高清纪录片摄影组的技术协调和现场调整》,《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7年第3期。 (17)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18)陈旭光、郭涛:《纪实的“补课”与“救赎”》,《文艺争鸣》,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