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自从2009年起,国内学术界就出现了“动画纪录片”类型确立与否的辩争,其分歧的焦点是影像的“真实性”;还有学者撰写并译介了国外学者的文章,以证明该类型与创作在国外的畅行。但本文认为,“真实性”还是一个集合概念,相较于纪录片的真实影像而言,动画影像的本质属性是简化,以至于无法担当全景“记录”的功用。因为上述注入了历史、社会现实话题等内容的动画片并未改变动画衍生于“简化”而生的假定性。因此,本文针对国内外出现声音为访谈原声、画面为动画的有“记录”色彩的动画片,提出了两个概念,即历史题材类动画片、社会问题写实类动画片。 关 键 词:真实性/简化/历史题材类动画片/社会问题写实类动画片/越界 作者简介:张启忠,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 自《中国电视》2009年第7期发表了《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以来,国内学者之间就“动画纪录片”类型能否成立,展开了学术争鸣,其逻辑起点在于动画片是否具有真实性。赞成者认为传统纪录片中多有动画标示扮演性片段,主体性论据是在2009年第66届美国电影金球奖中赢得最佳外语片奖的、以1982年黎巴嫩难民营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否定者则认为,纪录片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动画段落,都需与非虚构特性的历史影像相区别开来,进而指出《与巴什尔跳华尔兹》是以一个失忆的以色列电影工作者通过幻想、梦境和对朋友的寻访才逐渐回忆起了有关大屠杀事件,违背了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真实的契约关系。 另有学者2011年撰文《动画纪录片的历史与现状》,①梳理了“动画纪录片”类型在国外的存在与演进,并列举了该类型概念在国外电影节上的应用,如2001年在英格兰举办的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专门设立了纪录动画片单元;2007年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也设立了一个单元,展映那些“部分或全部由动画构成的纪录片”。该文在观点上并不新锐,但引用的影片样本的风格与构成却超越了上述辩争的视野。 《动画纪录片的历史与现状》列举了英国导演蒂姆·韦布1992年的纪录片《自闭的心灵》。该片对自闭症患者采访的原声为影片声音,但为了尊重患者而采用动画的影像形式。同类风格的影片还包括澳大利亚影片《就像这样》,声音是对三个非法移民而被收容的三个孩子的采访,但画面被处理成“笼中鸟”的隐喻方式。而美国导演杰奎琳·戈新表现美国“9·11”之后美国对于外国人入境苛刻检查的《陌生人来了》,其声音也是对当事人的采访,却借用了游戏《魔兽争霸》的画面风格来设计该片的动画画面,甚至在当事人出镜后,背景还是青面绿发的怪兽。如果上述影片的采访以文字呈现,则相当于新闻采访或口述史,具有一定的实证性,但作为声画结合的纪录片,其薄弱在于其动画形式的影像,简化了当事人的形神状貌,夸大或者外放了影片编导自身的情绪与主张。 可见,《自闭心灵》等影片很难明确归属国内当前公认的动画片类型,也处于前述“动画纪录片”类型辩争的交叉领域,若再以影像的“非虚构性”来裁定动画纪录片类型的确立与否,显然有些乏力。本文也赞同“动画纪录片”类型难以成立的观点,但认为“真实性”是一个集合概念,还未鞭辟入达动画的内在肯綮,或者说,还未真正切近“动画”的本体属性。 国外兴起的理念或者概念,不经过转译与界定,显然会发生误读。例如自20 世纪90 年代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怀斯曼和他的几十部纪录片作品似乎承载了中国人的纪录片理想。但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怀斯曼从来拒绝承认自己的作品属于“直接电影”,同时完全否认其作品的客观性。在他看来,任何有关纪录片客观性的讨论都是“放屁”(bullshit)。② 就一部动画片的分类设定而言,在国内外也存在些许歧义。例如,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动画导演诺曼·麦克拉伦的《邻居》(1952)是“逐格拍摄而成的实景电影”,③实际上是通过安排人物造型、动作的顺序,让真人做出真实但非日常化的动作,对人物采用了特殊的镜头使他们看上去就像是在飞行或滑翔。尽管是真人出现,但此时的真人表演如同木偶的变体而已。国内一直将《邻居》视为动画片,但该片获得的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而不是动画片奖”。④ 相形之下,高畑勋根据日本小说家野坂昭如的自传小说改编的同名动画电影《萤火虫之墓》(1988)以及获得第80 届奥斯卡最佳动画奖提名、根据伊朗作家玛嘉·莎塔碧自传漫画改编的法国同名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2007),都以儿童为主角,但是透视的却是未变形的真实社会、历史图景。相较于充满梦境、失忆的《与巴什尔跳华尔兹》而言,这两部动画电影更具有切近“真实”的直陈客观性。 既然动画纪录片的称谓在1952 年就已经运用了,但为什么国外有关评奖机构没有把这两部比《与巴什尔跳华尔兹》更早的动画片归类为动画纪录片?是否有学术、艺术品评之外的影响因素存在?有待考证。而且,通过检索该片的获奖奖项可知,《与巴什尔跳华尔兹》与“纪录”有关的奖项是2009 年美国编剧工会授予的“最佳纪录片剧本”奖。⑤可见,将首部“动画纪录片”的名号给予《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国内有误传和夸大的嫌隙。 对国外概念或理念的简单搬演、迁用,确实存在表述者对同名概念躯壳注入理念的认识偏颇,形成“错置语境性”的误读,这是积极的效应;消极效应则是“橘生南为橘,生北则为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