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后现代电影的“后式”风格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艺术百家》 蓝凡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进行时态的艺术思潮。后现代电影的特征与后现代艺术的特征在总体上是相一致的。但电影作为一种现代型的被发明的艺术,其后现代性的特征要点,除了具备后现代艺术的悖论与特征外,更“印刻”了其自有的特殊性。混搭是后现代艺术的基本手法,这包括:常规电影语言的解构与反用,电影片种规定的消解与创移,时尚流行元素的复制与展现,影像媒材用途的取消与新用。闹戏噱头是波普风格的延展,在后现代电影的手法中,它又是闹剧、滑稽、黑色幽默和反逻辑行为的混杂,其极致性的处置就是所谓的“无厘头”——闹戏噱头的极致性就是后现代式的无厘头。后现代电影的玩技手法,是一种对高科技的态度,从迷恋到运用,再到玩耍。尤其是数字技术被引入电影的胶片制作后,使电影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影像表达的无中生有和无所不能成为真正的可能。电影叙事的飙时是后现代电影的重要手法之一。“飙”是一种后现代式的时间游戏,它利用电影的一切高科技手法,将电影的时间作为一种魔方——对影像时间进行充分的拉长、缩短、删减、闪回和倒置,生活中的日常时间在这里已经完全“面目全非”。作为一种表现手法,魔方时间的时空大挪移——游戏时间,是为了颠覆传统的叙事,更是为了“扩张”后现代式的叙事效应。
    关 键 词: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艺术风格/挪用混搭/闹戏噱头/高新玩技/飙时挪移
    作者简介:蓝凡(1949- ),男,汉,上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曾任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上海大学艺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艺术百家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学》丛刊主编,全国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华舞蹈志》全国总主编,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剧种大辞典》等的编撰和修改工作,研究方向:艺术史论,影视艺术学,上海 200072标题注释:本论文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电影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30103)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引子:特征与手法的一般性描述
    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进行时态的艺术思潮。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书中提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说法,本身就表现了对后现代、后现代文化及后现代艺术做概念性总结的困难度。
    后现代艺术在形态呈现上的最显著特征是,非小众性、反形式化;在艺术手法上的最显著特征是,多元拼接和去媒材性;在总体风格上的最显著特征是,追求生活化、时尚流行和游戏性;在观念上的最显著特征是,不确定中的确定与无边界的边界;在题材主题上的显著特征是,颠覆传统和解构现状。
    或者更简约地说,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大众流行(风格)、形态变异(形式)、观念颠覆(思想)、媒介娱乐(产业)。
    不仅如此,基于对传统艺术观念甚至现代艺术观念的怀疑、不满和反对,后现代艺术在观念上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无定论性的态度——艺术描述的对象是没有边界的,艺术呈现的方法也是没有定量的,甚至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对艺术的界定都被遭到了或多或少的否定。
    这是我们对后现代艺术观念、特征与手法的一般性描述。
    社会的发展会带来人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重新思考。“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社会,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高度消费的礼会自身创造了消费文化,它催化了传统艺术向商业的移动与异化——商业社会带动的价值观念变化和生活依存方式的转变,使得一切艺术作品都有被收藏、买卖的可能。而掌握购买权力的人(政府、画廊、收藏家等),一且掌握了这些作品,就会将它纳入更快捷、便利和效益更高的商业运作体系中去;另一方面,艺术自身也在努力寻找更多的观众,以期在纯商业文化的冲击下继续存活——后现代社会的瞬息万变直接影响到了艺术创作者的生存危机和求生本能。
    因此,艺术的通俗化变革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与俗世物品结合,经过波普艺术的推进,现在艺术与商品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艺术的商品与商品的艺术,在后现代艺术的疆域中早已是不分你我彼此。
    所以,后现代艺术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作为人的精神的艺术,人对艺术不是依赖而是娱乐,承认艺术的功能是消费大于教育,消解了艺术的崇高原则,从艺术进入生活到生活就是艺术。
    而现代媒介的发达更催化了艺术的这一转变。
    显然,后现代艺术的世俗化是一种历史性的结果,对本就是大众文化的电影来说,更是如此——后现代电影的世俗与流行,更是必然的必然。
    有一位研究后现代艺术的美国学者曾对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举了一个极好的比喻例子:古典舞的标志是能把脚变得更美的芭蕾舞鞋,现代舞的标志是邓肯的故意光着的双脚,而后现代舞的标志则是普普通通的球鞋。①其实,我们可以将之说得更确切——传统/古典艺术是创造需仰望的美丽的芭蕾鞋;现代艺术则是故意把这双漂亮的芭蕾鞋搞得破破烂烂,甚至是干脆扔掉芭蕾鞋而光脚;但后现代艺术破坏、解构这双需仰望的美丽芭蕾鞋,并不在于“改头换面”或“哗众取宠”,而是将生活中穿的鞋就当成了创作——不管它是球鞋、拖鞋还是耐克鞋。
    后现代艺术的“流行”概念与现代主义艺术的“自我”概念不同。对后现代艺术来说,流行是大众的同义词,是世界所以存在的基础,而流行是与“个性”决然相对的,唯其如此,复制(复印、复制、拷贝)也就成了流行的最主要手段。
    后现代艺术的一个最终目标,就是使艺术简化成为大众/每人都能创作/参与的东西。就这种意义上,后现代艺术是一种意欲填满生活所有“空隙”的艺术。
    而且,与现代主义艺术单纯追求“抽象形式”不同,后现代艺术对“抽象形式”的态度是看它是否流行,即某一“抽象形式”是否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并在大众中广为流行。换句话说,当某种“抽象形式”已演化成为一种流行的符号,它就会被后现代艺术所接纳。
    在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艺术是“当代性思考”的结果:将日益脱离大众(更确切地说是流行)的艺术状态引向“流行”,因此,将当代大众流行艺术拉进艺术的创作之中,是后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创作原则和手法。
    如果我们就传统、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作一个横向对比,其主要的观念差别在于:在题材/内容上,传统艺术是有选择的,现代艺术是有选择的,后现代艺术是无选择的,即任何题材与内容都可人选;在技巧手法上,传统艺术是写实与写意(非写实),现代艺术是抽象/超真,后现代艺术则是拼装与组接(混搭);在观者对象上,传统艺术是社会大众,现代艺术是社会小众(主要是精英),后现代艺术则不论对象,且主要是底层的社会大众;在艺术效果上,传统艺术是审美的,现代艺术是非审美的(非传统审美),后现代艺术则是生活化的,可以说是泛审美的;在艺术风格上,传统艺术是多样化的,现代艺术是个体化的,后现代艺术则是无风格或泛风格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