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以“有喜而忧”姿态去反思2015年度国产片,可见出当前症结之一在于电影批评界的批评精神的失位,具体表现为电影品质尺度存在模糊问题。不能简单得出高票房必等于低品质的匆忙结论。国产片美学景观的特点表现为脱俗型片的艺术美学穷困、浅俗型片的商业美学丰盈及两者在中俗型片中的调和有度。这三类影片正代表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构造。中国电影的当前征候在于艺术美学与商业美学的和谐共存及其调和之艰难。当前尤需反省的是已然成为网民观众的观影行为指南乃至整个日常生活行为指南的崛起的商业美学原则及其背后的消费主义信仰,探寻现有的金字塔式结构转变为橄榄型结构的可能性,即将浅俗型片一家独大的片面格局调整为中俗型片份额最大而脱俗型片和浅俗型片之间大体均衡的新格局,公民也应懂得自觉接受艺术美学原则及理想主义信仰的引导。 关 键 词:有喜而忧/中俗型片/商业美学/调和有度/消费主义信仰/橄榄型结构 作者简介: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 说到2015年度的中国电影,本来是可以用成绩喜人乃至喜上加喜来形容的。难道不是吗?不仅上映新片约380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高达440.69亿元是喜事,而且单片票房过亿元的81部中就有国产片48部,无疑更应该是喜事了。过亿元的影片中,过20亿元的一部为《捉妖记》(24.3893亿元),过10亿元的四部为《港囧》《夏洛特烦恼》《寻龙诀》和《煎饼侠》,10亿元以下至5亿元以上的有九部即《澳门风云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天将雄师》《狼图腾》《九层妖塔》《恶棍天使》《杀破狼2》《战狼》《滚蛋吧!肿瘤君》,一亿元以上的多达34部(《老炮儿》《百团大战》《解救吾先生》《失孤》《烈日灼心》《重返20岁》《破风》等)。此外,票房过5000万元的还有21部(《师父》《黑猫警长》《我是路人甲》等),过3000万元的有15部(《杜拉拉追婚记》《山河故人》等),过1000万元的有42部(《一万年以后》《十二公民》《一个勺子》《旋风九日》等)。①在此票房丰收的同时,中国国产片在类型片领域有显著拓展,形成了喜剧、爱情、青春、体育、魔幻、奇幻、悬疑等众多类型片竞相争奇斗艳的新格局,如《捉妖记》《寻龙诀》和《老炮儿》票房与口碑俱佳;《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令中式动画片重振雄风;《煎饼侠》《港囧》和《夏洛特烦恼》等轻平喜剧片颇有观众缘;《战狼》等市场表现远超预期;②体育片《破风》也难得地受人关注。还应提到中法合拍片《狼图腾》在中外合作模式上有新开拓。这一连串新数据及新成绩难道不令人喜上加喜吗?但是,我发现自己此刻的心绪不仅没法喜起来,反而为一些本来该喜的事情也忧起来了,可谓喜忧交集,心绪难平。 一、“有喜而忧”与电影批评精神的失位 说到2015年度中国电影状况,笔者想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有喜而忧”四字来表述,也就是有了喜事却还忧愁。遥想鲁宣公十二年秋天晋楚之战后,晋军将军荀林父(桓子)战败归国,主动请求死罪,而晋景公本来已打算同意他以死谢罪了。但这时士贞子却来劝谏说“不可以”。他向晋景公讲了晋楚城濮之战后的故事。晋军虽然获胜,而且胜利后已连吃楚军留下的粮食三天,但晋文公还是面有忧色。左右问他:“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你有了喜事却忧愁,难道有了忧愁的事才会高兴吗?晋文公回答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只要名叫得臣的楚国大将还活着,我的忧愁不能停止。一头被围困的野兽都要做最后搏斗,更何况一国宰相!等到得臣受责而死的消息传来,晋文公才终于高兴起来。他知道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和楚国的再次失败。③当前中国电影何以“有喜而忧”即有了喜事却还忧愁呢?确实,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是一喜,但问题在于相应的烦忧事却接踵而至:虽然票房增长迅速,但优质国产片数量却不多,特别是一些票房高的影片其电影品质反而不高甚至偏低。联系上述“有喜而忧”故事看,当前影片票房持续升高固足喜,但更应对票房迅速升高的原因和高品质影片不多及其原因都保持足够的忧虑,并积极探究化解这一隐忧的途径。只要这一隐忧未除,自觉的“有喜而忧”姿态就应当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忧愁的真正化解。 造成国产片票房强势增长但优质影片偏少的原因,电影批评界以及网络影评圈都众说纷纭,其中至少可以约略梳理出三种观点来:一是认为电影人创作群体以及电影产业界总体水平不高;二是认为电影投资群体(包括强势进入的大型互联网产业如BAT等)只管商业前景而缺乏应有的美学眼光及品位;三是认为这个社会文化生态或精神世界整体上出了问题,或者“坍塌”了或者尚未抵达应有高度。诚然,这些看法都各有其合理性,可以说都说出了中国电影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或症结,笔者无力也无意去尝试判定哪一种更有合理性,而只是想在这里指出一点:当前中国电影的问题,其实也与电影批评界的电影价值尺度有关。确切点说,当前中国电影的“有喜而忧”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电影批评界的电影品质尺度存在模糊问题。这与当前电影批评界批评精神的失位不无关系。 电影批评界电影品质尺度的模糊,是指电影批评界有关影片的审美价值品质或价值评价标准及其具体估价存在不清晰或指向不明的问题。这里的电影批评界是指由电影创作研究、电影学、电影文化、电影教育等相关学术机构的专家组成的电影研究及批评的共同体,一个具有弹性或灵活特点的专业圈子。这个电影专业圈子当然要关心中国国产片的审美品质(有时也称或艺术品质)问题。审美价值品质(也可简称审美品质或艺术品质),就电影而论,是影片通过自身的影像系统而向观众传达的对人生意义的直觉体验,其间当然可能包含有娱乐需要的满足、情感激荡以及思想判断等效应,还涉及唤醒观众的想象、联想及幻想等心理响应。这个电影专业圈子(当然它本身是一个流动、开放、多元而又难以统一的共同体)多年来形成的电影鉴赏习惯在于,设定影片总应当具有特定的审美品质,也就是让观众在娱乐之余或多或少地能够唤醒对人生意义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体验和思考。这种深度体验和思考应能促使观众对他们所身处于其中的社会、历史及人生问题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的和积极的反思。如此,就2015年度电影状况来说,中国电影批评界所面临的真正考验之一在于,如何应对人们(包括批评家自己以及观众)在私底下早已做出的一个简明扼要的普遍性价值判断:一些高票房影片往往审美品质偏低,而一些票房低影片则可能审美品质偏高。难道说,高票房必等于低品质?这样的价值悖逆及其原因应当如何加以破解? 影片之票房高,有理由被归结为当今时代处于社会底层的数量最庞大的低文化群体出于自身俗趣的积极的拉动作用,因为低文化群体往往被认为趣味偏低偏俗,低而俗;而票房低,则被归结为当今时代位于社会高层的数量较少的文化人群体的牵引力匮乏所致,因为文化人群体往往趣味偏高偏雅,高而雅。但这样的判断也恰恰就产生了疑问:高票房必等于低品质真的属于一种电影美学定律甚至铁律?有无可能破解这一定律?这一点或许首先不必牵动逻辑论证的神经,而只需拿常理常识说话就可以了:君不见,中外历史上一些票房高影片,其品质未必低。就外国来说,《飘》《甘地传》《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的高票房未必就必然等于低劣品质。就国产片来看,无论是最近的《老炮儿》还是2002年的《英雄》及2007年的《集结号》,它们都创造了国产片高票房,但其品质却不低或至今看来也不低。由此看,尽管高票房影片中的低劣之作确实不少,有时甚至令人发指,但毕竟还是不能简单匆忙地得出高票房必等于低品质的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