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之春为何形成 艺术电影的种种回暖迹象并非偶然,这与中国整个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院线与影院的建设、观众观影水平的提高以及众多艺术电影创作者的努力密切相关。 第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快速发展,市场活跃度大为增加,行业成熟度有所提升,由此带动了艺术电影的发展。2013年,全年票房收入达到217.69亿元,城市影院观影人次达到6.169亿。全国各地的电影院数量快速增长,银幕数不断增加。2013年,内地新增影院1048家,新增座位48万个,新增银幕5077块,平均每天增加14块银幕(见表2),目前全国已有银幕21000余块,市场空间大为扩容。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各大院线着重向中小城市延伸发展,二三线城市的电影消费潜力被激活,为电影市场添加了更加强大和活跃的力量。随着电影观影氛围的形成,二三线城市的观众对艺术电影的需求也会增加。这些都为艺术电影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近几年,艺术电影放映空间呈扩大之势,由独立影院、零散分布向院线联盟、区域发展方向发展,艺术电影放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百花影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等影院相比,2013年成立的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与“后窗放映”已初步显现出院线形态。前者由4条院线的10家影院组成,后者覆盖了南京、杭州、大连、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20个城市的30家影院。这些艺术影院的发展培育了艺术电影的市场。 第二,人们观影经验的丰富、观影心理的成熟以及电影审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艺术电影市场的扩容。自中国的商业电影进入大片时代,观众对娱乐明星、视觉盛宴、浅薄搞笑影片的持续混战产生“审美疲劳”,开始呼吁题材、风格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电影。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看艺术电影,并逐渐培育出一批忠实的影迷。在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众多网友蹲守售票网站抢票,上海当地的影迷们则通宵排队购票。有好电影放映时,中国电影资料馆门前影迷们排长队购票经常导致交通拥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冷漠,众多年轻人在沉重的压力下苦闷与焦虑的情绪无处排遣,因此他们在看电影时更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心灵疏导和抚慰、更具人文关怀的艺术电影。而最近的艺术电影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如《白日焰火》中颓废的张自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故事;又如《归来》中对20世纪人与人之间淳朴真挚的爱情的怀念。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何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观众对艺术电影的需求更大。 第三,近年来,电影创作者在艺术电影的形式和内容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从而使其能被更多观众接受。首先,一些知名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许鞍华等,在艺术电影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不断超越,致力于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其次,一些艺术导演改变呈现作品的形式,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表达出来,并用适当的商业元素弥合了艺术与商业之间的鸿沟,这些都体现出创作者与广大观众真诚沟通与交流的诚意。再次,近几年的艺术电影表现的内容切中时代发展的脉搏,深入现实生活,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展示出来,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比如《白日焰火》中对许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境的关怀;又如《桃姐》则含有对社会保障和养老机制的反思。 第四,有效的营销和宣传助力艺术电影市场的增长。与以往相比,艺术电影开始重视营销和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制造话题,吸引观众。比如,《二次曝光》联合电子商务,在网上超前预售,创造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全新营销模式。同时这部影片借鉴了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电影未拍、宣发先行”的市场营销理念,从影片内容到市场受众,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再如《一代宗师》利用新浪微博、腾讯QQ、搜索引擎等宣传,吸引更多网友参与。又如《归来》用电影大数据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做不同的营销,并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挥“意见领袖”的传播效果,增加话题的热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