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简论(2)
时间:2024/11/28 02:11:46 来源:《美育学刊》(杭州)2011年 作者:冯学勤 点击:次
非但郁借以舒,愠之为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觉富贵荣华,其受用不过如此……你想做官,顷刻间便会富贵荣华,你欲致仁,转盼之间又入山林,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后身,欲取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元配……[1] 娱乐性也许是作为一种成熟而老旧的艺术形式正可为变革年代中那些急迫的思想家乃至政治家提供了赋予高深意涵和庄严价值的表层,这点在清末著名的立宪考察五大臣之一戴鸿慈处尤为清晰,他在《出使九国日记》中作如是观: 观英将之威恣与印度君臣悚息之状,使人生无限之感。呜呼!亡国之祸,可畏也哉!……维时,水景激射,如珠落玉盘,尤可为观。前在纽约、巴黎所看诸剧,已叹为观止,不图至此又别开生面,光怪陆离如此也。吾国戏本未经改良,至不足道。然寻思欧美戏剧所以绝妙人世者,岂有他巧?盖彼人知戏曲为教育普及之根源,而业此者又不惜投大资本、竭心思耳目以图之故。我国所卑贱之优伶,彼则名博士也、大教育家也;蝶词俚曲,彼则不刊之著述也、学堂之课本也。如此,则又安怪彼之日新月异,而我乃瞠乎其后耶!今倡言改良者抑有人矣,顾程度甚相远,骤语以高妙微深之雅乐,固知闻者之惟恐卧,必也。但革其闭塞民智者,稍稍变焉,以易民之观听,其庶几可行欤?① 该段日记引文记载了戴鸿慈出访英伦列岛之时赴戏院考察后的观感。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清末立宪留洋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一开始即记录了白天朝觐时英军将领与印度君臣之天壤别状,昂首恣意的英军将领与缩首畏尾的印度君臣使其顿生亡国之感,有所区别的是有清尚存气一口而天竺彻底败亡。戴氏正怀着这种亡国之危在夜间考察了西方戏剧艺术,因此将西方戏剧不吝重金刻意所求之审美娱乐功效视作“教育”之表层的实用主义透视,正可作为中国本土整个现代思想文化变革最基本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逻辑范式之深度表征。“至不足道”的传统戏剧只有在亡国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的大前提面前才可成立,否则就可被保守主义者诟病为不要祖宗的文化败家子。中西戏剧艺术在戴鸿慈的天平上轻重失衡,而两个基本的价值比照刻度一是从业者一是作品本身,即“卑贱优伶”与“博学之士”、“蝶词俚曲”与“不刊著述”之别。戴鸿慈亦想到在国内商业氛围的浓厚环境中一些倡言戏剧改良的文化清流动不动就谈什么以“高妙微深之雅乐”变革俚曲,“固知闻者之惟恐卧”则提供了颇具喜剧性特征的场景。“以易民之观听”是一个政治家期许戏剧变革所带来的实用性目的的清晰表达。 正如戴氏所观所感,如果追溯中国戏剧变革乃至其附丽戏剧教育变革再及其附丽之附丽戏剧教育思想的变革,其发生动因与发生背景都难逃李鸿章所谓国族“千年未有之变局”。然而,无论是洋务派的李鸿章们还是杀头吓跑了激进维新派的渐进维新派们(如戴鸿慈)都并未完成从形式奇观到内在思想变革的历史使命,“以易民之观听”与传统的载道教育观本无任何冲突。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无非是树立起实用深层与娱人表层的等级制,既不知晓西洋戏剧“光怪陆离、别开生面、叹为观止”的真正原因,也不知晓到底以怎样的一种“道”来完成启示鸿蒙大众的使命。当然,无论如何他们已经在中国戏剧教育思想史上刻写下了两个标识:一是传统戏剧需要改革;二是改革后的戏剧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这两个标识对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乃至整个戏剧事业而言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剧教育”正起源于“戏剧可以教育”的外在思想,而“戏剧教育思想”自身命题则是一种内在诉求,探求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的发生背景,也许可以颠倒“因内而符外”来概括之:对戏剧的思想启蒙和社会教育功能的认识引发了戏剧改革、戏剧教育现代性乃至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河南曲剧艺术的“动态”之美
- 下一篇:试论川剧高腔与剧种形成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