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简论(4)
时间:2024/11/28 02:11:43 来源:《美育学刊》(杭州)2011年 作者:冯学勤 点击:次
如果文明戏呈现出传统戏曲改革向现代话剧创建的过渡形态,那么中国现代话剧的创建则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西方戏剧形式的产物。因此,在发展谱系方面西方戏剧成为了主要的文化资源,甚至这种可以产生直接的移风易俗功效的艺术形式的创生中,反映出时代先贤对西方现代文明形态和资源的急切吸纳。中国现代戏剧在吸纳西方资源的过程中得到的创生和发展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渠道:其一,首批驻外留洋人员诸如戴鸿慈、黎庶昌等人出访西洋东洋时所观戏剧,正是这些担负着外交使命的出洋人员最早接触到西方戏剧艺术形式并触生出对戏剧教育功能的严肃认识;其二是上海和天津等租界中法、日、俄等外国侨民演剧,这些国家的侨民为当时国人提供了最完整的西洋戏剧奇观景象;其三早期教会学校学生演剧等等,教会学校所培养的中国学生成为最早实操戏剧艺术的人。这些渠道是中国现代早期戏剧从业人士向西方学习的窗口。 与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相应的戏剧教育事业也基本上可以五四运动为标志。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戏剧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戏剧教育,同时也包括面向社会最广大群众并以“移风易俗”为基本目标的社会戏剧教育。社会戏剧教育主要以戏剧对最广大国民群众进行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不同内涵为基本教育内容,通过或街头或学校或剧场的戏剧演出为具体教育方式,主要教育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素养教育。学校戏剧教育则是伴随一整套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建立所发展的教育形式,具体又可分做以美育为指归的非专业性、辅助性教育和以培养戏剧人才为指归的专业性、艺术性教育。如果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事业”这一基本命题之下取其狭义,那么我们因判定“现代”与否的需要而将焦点集中于学校戏剧教育中的专业性教育,即以培养专业戏剧人员的教育事业为主要考察对象。 对应于戏剧事业发展的两大阶段(文明戏与现代话剧),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事业的发展以王钟声1907年在上海自筹资金创办通鉴学校为起点。然而通鉴学校及王钟声本人由于缺乏戏剧教育的经验及相应的师资,其教育并不正规,基本上还沿袭中国传统戏曲中科班式的教学方法,设置的科目也由于对西方戏剧理解不深而保留了许多传统戏曲课,教学人员同样也与传统戏曲之间瓜葛甚深,甚至在1914年之后还兴起了故鬼重来式的拜师学艺之风,如欧阳予倩、顾无为等人皆收入门弟子。这种情况到五四运动以后得到了改变,1922年“北京人艺剧专”成立,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早吸纳西方戏剧理论和技法培训戏剧人才的学校。而1925年左右成立的“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以及“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则标志着戏剧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制之中。新文化运动之后一系列戏剧专业学校及院校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真正走向成熟。 戏剧教育思想与戏剧事业发展、戏剧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呈现出一种异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同样也可以五四运动为基本界限进行划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思想自身发展完全依赖于实践性的事业而没有自身的发展脉络。事实上,探寻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任何一个门类的谱系资源,都无法绕过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人早在20世纪初年就已经引入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亦即将一切艺术教育门类统合起来的美学和美育。现代美学的审美无功利观、艺术自律论等作为对艺术审美内涵的知识学证明,成为现代美育思想、艺术教育思想的理论支撑,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核心地位得到保证,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事实上是在美育观念引进、推行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确立的。判定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是否成熟的内在思想标志,恰恰是以美育和情感教育是否已被确立为核心内容。而这一核心内容恰恰也正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才被戏剧教育界和思想界所真正确立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河南曲剧艺术的“动态”之美
- 下一篇:试论川剧高腔与剧种形成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