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简论(7)
时间:2024/11/28 02:11:40 来源:《美育学刊》(杭州)2011年 作者:冯学勤 点击:次
(三)戏剧教育与人格陶铸:熊佛西的戏剧教育思想 通过戏剧教育,实现对健全人格的陶铸和理想人生的追求,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美育实践的根本目的。如何在戏剧教育中并通过戏剧教育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是熊佛西戏剧教育思想的精髓。 熊佛西认识到戏剧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亦即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囊括了文学、音乐、绘画及其他艺术媒介。因此,相应的戏剧教育对人才养成方面的要求是戏剧人才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熊佛西提出“戏剧系主要目的应该是:戏剧领袖人才的培养。”所谓的“戏剧领袖人才”,即是指掌握戏剧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全才,因此他主张戏剧教育应该进行综合知识型的“通才教育”。而这种“通才教育”,又以熊佛西戏剧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健全人格”为基底。熊佛西在为上海剧校成立两周年写的《校庆抒感怀》中谈到:“要推行这种教育,你不能不着重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所以本校的训练体系,不仅是如何授予学生戏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训练他们如何做人。”通才教育及领袖人才的培养,是以健全人格为根本要务,熊佛西这一戏剧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四)戏剧教育与国族救亡:田汉、欧阳予倩的戏剧教育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危亡的紧迫局面,因此主流的、以美育思想为核心的戏剧教育思想发生一定程度的相继改变。国族救亡的紧迫性使得戏剧教育思想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较为迂远的“为人生的艺术”或人格陶养的“无用之用”话语之中,而是呈现出极强的功利性目的。这种功利性目的与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创生初始之时基本一致,将戏剧活动视作最具战斗性、迅捷性和实用性的抗日宣传和社会教育工具。当然,来自时代紧迫性的要求自然与20年代以来成熟的美育思想内核发生龃龉,这点尤其反映在田汉与欧阳予倩之间发生的“突击派”与“磨光派”之争中。 田汉系属“突击派”代表人物。在抗战宣传的紧迫任务下,在大多数从事戏剧社会教育工作之人员都非专业出身的前提下,田汉认为要“更多的着重政治任务之所在”,“不惜日以继夜的把戏剧突击出来”来完成民众教育之任务。突击派因此并不十分强调戏剧创作和戏剧教育的艺术性,这就与欧阳予倩为代表的“磨光派”形成矛盾。磨光派对戏剧教育的艺术性要求较高,反对突击派那种短平快式的、把戏剧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的做法,体现了戏剧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自律性。事实上,30年代爆发的“突击”与“磨光”之争,其深层因素正是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审美性与作为社会宣传之启蒙性的矛盾,体现了审美与启蒙之间日趋紧张的张力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河南曲剧艺术的“动态”之美
- 下一篇:试论川剧高腔与剧种形成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