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页。 ③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2页。 ⑤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4页。 ⑥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⑦Martin Heidegger,NITZSCH,Volume I:The Will to Power as art.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and Kengan Paul,1979,84. ⑧Arthur·C·Danto,The Artworld,i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61,NO.19.Oct,1964. ⑨理查德·赫尔兹:《现代艺术的哲学基础》,滕守尧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美学译文》(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9页。 ⑩Josephy Kosuth,Art after Philosophy,in Conceptual Art:a Critical Anthology,170. (11)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12)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13)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4页。 (14)彼得·比格尔:《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15)西美尔:《大城市与精神生活》,涯鸿、宇声译,载《桥与门——西美尔随笔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58页。 (16)伽达默尔:《无言的形象》,周宪译,载《激进的美学锋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17)理查德·沃林:《文化战争: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周宪译,载《激进的美学锋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第7页。 (18)Richard Schusteman,The End of Aesthetic Experience,i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5,Winter 1997. (19)理查德·赫尔兹:《现代艺术的哲学基础》,滕守尧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美学译文》(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页。 (20)J.Mukarovsky,Poetic Reference,in Semiotics of Art:Prague School Contributions,L.Mit Press,1977,158. (21)埃伦·H·约翰逊编:《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姚宏翔、泓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22)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终结了吗?——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常宁生编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23)Arthur Danto,After the End of Art.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114. (24)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的理论》,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3页。 (25)卡斯比特:《艺术的终结》,吴啸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26)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