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音乐学 >

婺剧“侯阳高腔”命义辨考(4)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音乐学(季刊》 郭克俭 参加讨论

    “喉阳”腔名人文内涵释义
    正如著名婺剧剧作家、理论家谭伟先生所言:“东阳与金华、衢州语言无大异,但其流行的侯阳高腔却与金、衢流行的和弋阳腔有一定渊源关系的西吴和西安高腔大有不同。”(46)的确,在方圆两百公里左右的金衢盆地,竟然诞生五种各有特色的高腔品类(即喉阳高腔、西安高腔、西吴高腔、松阳高腔、永康省感戏高腔),这是神奇而令人惊羡。而喉阳高腔尤为古朴淳厚,其命名的别具一格,更给该腔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平添一股探求的动力。以下笔者拟从声歌形态、音乐组构、腔调风格、戏曲民俗和生发渊源等五个方面进一步申述和释解“喉阳”命义的人文内涵。但求同人们的学术理解和释义认同。
    (一)声歌形态特征
    高腔的声歌形态是以“唱帮”的“一领众和”为其主要特征的,前场代言角色主唱(领唱),后场多人句尾跟进帮腔(众合)。
    喉阳高腔角色主唱的声歌形态特点有“两多”,即“白音腔多、滑音腔多、”,所谓“白音腔”就是“真声大嗓演唱”,中国山村农社高台演剧,观众审美习惯喜欢演员真腔大嗓,觉得这样唱法的演员卖力,朴健粗犷,听之真切,赏之过瘾。所谓“滑音腔”就是“两音间的平滑连接过渡”,滑音腔多出现在的句逗音和结束音部分,润饰腔句音调色泽,尤以腔音下行后的上翘扬起的声歌效果为佳,富有浓厚的乡俗情味。
    帮腔的形式有帮完整的乐句和帮乐句的后部两种,喉阳高腔众人帮腔的声歌形态特点一是后半句帮,一是分行当帮。所谓“后半句帮”就是帮在乐句的最后三个字,曲调突然提高,旋律上扬,声歌音实腔满,铿锵有力。所谓“分行当帮”,就是根据不同行当角色的气质规定,而选取不同的声歌用嗓方法。具体说来,就是生行采用大嗓真声帮,旦行采用小嗓假声帮,净行(大花脸)采用声门闭合喉头阻挡气息通道、嗓音细碎强烈震颤的“滚喉”帮,以突出角色人物器宇轩昂气质、气拔山河的威势。而按照地方风俗要求上演通宵戏时,后半夜的戏码还要照例提高一个调门,声高调锐,喧闹喜庆,禳福祈年。
    由此看来,无论是角色主唱,还是众人帮腔,其高昂的音调,雄浑的气势,炽烈的情感,体现出气豪声洪的声歌特征,对演员歌喉要求是非常高的,歌者必须练就过硬的发音技术方能胜任。
    (二)音声组构特征
    所谓“音声组构”是指作为戏曲本体的声响组织与音调结构,包括人声组构和场面组构两种类型。
    人声组构是指人声的行腔走音,喉阳高腔人声组构表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上山调多”,二是“迭腔类滚”。所谓“上山调”就是提高八度的大跳上行音调。这种行腔方法是男女同台后,生旦同调平行演唱的结果,对演员尤其是男演员的真假声(婺剧行内称“雌雄喉”)转换技巧要求特别高,非一般人所能完成。所谓“迭腔”就是运用同音、双音或多音连续反复演唱不同的歌词,喉阳高腔虽然没有“滚唱”,但快速的“迭腔”类似于滚调,名之“滚迭”,字多音少,重在叙事,声如贯珠,一泄而尽,凸显高腔最为本真原朴的质素。
    场面组构是指不同类型乐器的音声组织构成,喉阳高腔场面组构同样表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锣鼓为节、大吹大打”,二是“管乐主奏,丝竹相和”。以锣、鼓敲击规定戏曲腔调的节奏,以管乐器竹笛(南方竹多)作为主奏,丝竹两类乐器密切配合完成,为演唱托腔保调,为戏剧情节展开、为演员舞台行动营造情景氛围,这是婺剧高腔及多数剧种文武场面共同的职责,但“唢呐主奏、大吹大打”却是其独具的音乐组构特征。喉阳高腔的大花脸(净角,又称黑头)是一个重唱又重功架的角色,扮演人物多具有豪侠仗义舞台形象与刚正不阿的气质特点,演唱使用真声大腔,声音刚健雄浑,并辅以嘹亮的大唢呐(俗称梨花)跟腔主奏,大锣大鼓、大吹大打,大腔真唱,表现人物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演唱底气足、音量大、音域宽、声音炸,给人一种强烈的听觉震撼和心灵满足感。
    (三)腔调风格特征
    “东阳山多,族居岩谷”,人稠田稀,养成了“民勤而朴,勇决而尚气”(47)的乡俗民风特征。喉阳高腔长期演出于农社山村、庙宇祠堂,草台演剧与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气质十分契合,在戏曲腔调艺术风格上形成了三方面鲜明的特征:一是形式上“古老浑朴”,二是体裁上“崇武尚气”,三是格调上“激昂慷慨”。
    首先,形式上“古老浑朴”表现为“徒歌干唱,数人接腔”,喉阳高腔腔句间没有间奏,代之以帮腔,如《白鹦哥》“绞场祭奠”一场中,取消锣鼓,只用帮腔。又如《黄金印》第四场‘傲考’则保持着打击乐伴奏的痕迹,“演员唱一句,中间加一记小锣或大锣,或通过后台帮唱一句和半句来让台上演员演唱有喘息的机会。是一种典型的徒歌干唱的古老形式。”(48)
    其次,体裁上“崇武尚气”表现为“刚柔相济,擅演武戏”,新中国以后老艺人吐录的喉阳高腔戏记有正本15部,折子戏8出,曲牌60个;其中文戏有《合珠记》、《葵花记》、《白鹦哥》等;武戏有《平征东》、《古城会》、《访白袍》等。受“勇决而尚气”民俗风气的影响,虽然高腔艺人文武昆乱兼擅,但相较而言,武戏的水准更高,成就了东阳“紫云班”武功好的称誉。武戏的开打、功架和演唱的大腔大调、管乐的大吹、锣鼓的大打,在戏曲表演艺术风格上是非常协调一致的。
    再者,格调上“激昂慷慨”表现为“定腔乐汇,尾部上扬”,喉阳高腔除前面所述“高八度的上山调”较多以外,还在长期舞台演唱实践中形成相对固定的、音调作四或五度提升的“定腔乐汇”,由后场的帮唱在腔句尾部唱出;这种音调扬起“掼腔”的唱法很有本土山歌的艺术风味特色,“侯阳高腔的音乐粗犷、豪放并带有民歌风味,既不像古老典雅的调腔,又不像质朴委婉的西安高腔,脱胎于山歌等民间音乐的行迹较为明显。”(49)这还“与本县山区人说话的句末音尾巴往上翘的现象雷同。”(50)
    (四)戏曲民俗特征
    戏曲民俗是指以舞台演剧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演员与观众互动、戏班与社会守恒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包括戏曲中的民俗及民俗的戏曲两个方面。东阳拥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誉,素有“社戏”之风俗。每逢演剧,村户农家备上佳肴,遍邀思乡亲朋前来观瞻,俗称“请看戏”。每逢大型节庆、祭典,常常请来多个戏班“斗戏”,开演伊始,长大的先锋号昂头指向天空,列队齐鸣、呜咽作响,四邻八村民众闻声蜂拥而至,挤破戏台;高亢嘹亮的大唢呐、隆冬作响的锣鼓声、粗犷豪放的舞台声歌,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鉴于戏曲民俗的范围广、品类多,本文仅选取与论题相关的项类给予阐述。具体说来,可以凸显“喉阳”特性的戏曲民俗特征表现为:一是戏班称谓上“以锣代班”;二是戏谚楹联中“突出‘喉阳’”。
    要说清楚“以锣代班”还要从“喉阳班”的器乐场面构成说起。与其他高腔戏班五人器乐场面不同,唯独喉阳班是六人。即把“敲三响”(大锣、大钹、小钹,兼三弦或月琴)所使用的大锣,单立出来悬置于舞台右侧的入口台角处,由兼管马鞭、令箭、令旗、朝笏道具的学徒击奏。这种古老而独特的乐器组合与演奏形式,无疑成为喉阳高腔班之为“正三合”而区别于其他高腔班的最鲜明别致的识记。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符号,它是腔种历史悠久、风格高古、身份正宗和地位尊贵的象征,这是在高台演剧市场竞争中独一无二的看家资本。因此,喉阳高腔行话中喜欢以这面“大锣”代表一个戏班,老艺人王贵达在80年代就曾不乏得意与自豪地追忆喉阳高腔历史搬演的盛况:“清道光年间,东阳有六十面锣巡回在上六府(即金华、衢州、严州、台州、温州、处州,笔者注)。一带,演出以‘侯阳’为主。”(51)
    戏曲谚诀楹联是以“朴质而通俗的语辞,说明深刻的道理;用精炼而有意味的形式,总括繁杂的理论”;(52)精炼的语辞,凝结着艺人和戏迷的聪明才智。婺剧戏联谚语中,不乏褒扬喉阳高腔的嗓音高亮的条目。如东阳民间戏谚“义乌败子饲操牛,东阳败子办行头”(53)“办行头”即开办戏班,宁愿顶着被骂“败家子”的恶劣名声,毅然坚持私人出资兴办戏班,十分执着地醉心于戏曲舞台演剧事业和戏曲班社建设,不离不弃不悔,足见当年民间戏曲艺术在东阳老百姓心目中地位之高、在县域内基础之雄厚,有了这样一群年轻的戏痴的迷恋和参与,成就了喉阳高腔昔时的繁盛与辉煌。
    在喉阳高腔的发展历史上,“老紫云”是东阳最为著名的“三合班”。民国时期的某年岁末,应邀在千祥岭甘村演太平戏,当地文人史云如欣然为该戏班题写一幅楹联,上联是“紫府吹箫,响应一声炮竹”;下联是“云台击鼓,催开百树寒梅”;横批是“老的好”。(54)“紫府”是指1920年东阳县湖溪乡张卢海组织兴办的喉阳高腔“紫云班”,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备、名重一时。紫云班吹箫闹台,鞭炮齐鸣、声声不绝;击鼓开演,声歌之动人美听,仿佛将“百树寒梅”催发怒放;“老的好”三个字,素朴平实、直抒胸臆,将戏迷对更胜一筹的老紫云班的爱戴之情置于笔端。“前台开开口,后台卖畚头”(55),是对喉阳高腔前台与后台、领唱与帮腔表演形式有机关系的精准总结和描述。“侯阳班的嗓子,昆腔班的步子,乱弹班的吉子,滩簧班的娘子”、“喊冤叫屈,哪怕嗓子拗折;学忠报义,自有众人相帮”(56),谚语和楹联不约而同地对喉阳高腔艺人在“嗓子”演唱方面的技术与审美的优长,不失时机地给予正能量的关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