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结语与余思 本文关于当下活性生存于“浙中盆地”的一个古老的民间戏曲腔调命义的洞悉,只为一字之别,结果仅是“一喉之变”,但意义却非同一般。为了这“一字之辨”,却耗费了在下将近八年的时间。八年来,尽可能广泛全面地蒐集关于婺剧研究的纸质文本材料、为上演而用的剧本曲谱和音响音像有声资料;数十次带领研究生对婺剧民间戏班进行田野调查与学术考察,采访了众多与婺剧关联的领导、专家、演职员、导演、编辑、唱腔设计、班主等;多次邀请婺剧名家到音乐学院为师生进行专题讲座与现场表演;参加了近年来举行的唯一一次“中国婺剧理论学术研讨会”(57),提交参会论文《以剧种视解析婺剧概念的有效性》,发表在《戏曲研究》(2009年第1辑);带领研究生协助金华艺术研究所包华升所长整理出版《浙江婺剧手写孤本剧目集》(中国古籍出版社,2010);先后指导六位硕士研究生分别以婺剧的西安高腔、浦江乱弹、徽戏、滩簧、昆腔及婺剧器乐为毕业论文选题,重点对婺剧音乐腔调、器乐本体给予音乐形态结构学的研究。 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便是建立在上述若干学术累积、人生沉淀基础之上的学思觉悟,属于戏曲腔调悟道所得。通过对“喉阳高腔”名义的考察和释解,在下有三点研究体会和心得愿与同仁分享,篇幅所限,概而述之。 一是观察问题的视界要更加宽阔、视角要更为独特,这似乎是一个常识,但却时常被忽视,常常深陷井底而不自知。要努力使得宽阔的视界、独特的视角成为一种习惯,不仅要融入戏曲声景、音境的内部,更要善于从融入的声景、音境中跳出,进入乐观学象的界面,纵览俯瞰。 二是学术研究的方法要采取多种类、全方位的交汇与融合,有学者提出“跨界”(58)、“接通”(59)等,亦宏观地道出其意。若从微观层面论,即以所从事专业本体为基本出发点,以多类种的跨学科交合为学术归宿点,以纸质文献、出土文物和活态遗存为依据,注重研究方法的借鉴、广纳和融合,并牢固树立方法论创新的自觉意识,广纳百川,寻求超越,开拓新路。诚如语言学家黄侃所说:“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所谓之‘学’;不得其理与法,虽字书罗胸,亦不得名‘学’。”(60) 三是擦亮眼眸、寻找支点,以动态的观念观察艺术事象变容及其与周遭的互动,传统依然存活在民间。专业艺术院团的西式价值取向和演艺实践,对民间戏班乐社的影响没有我们象牙塔中的学者想象的那么大,后果也没有那么严重。就当下婺剧戏班(民间剧团)而言,除了经营方式完全依赖戏金自负盈亏的旧戏班的市场本色以外,就戏曲本体而言,依然保留许多传统的祖制,比如剧目中有很多因时因地因事而临时创编的路头戏、幕表戏,演员舞台的表演与演唱有很多依情因性据体而变的即兴性;乐队伴奏乐谱、音调皆在心里,谱纸上很概略,只标明不同曲牌的连接顺序,很少有音形符号,更别说乐队总谱;吹管乐器大小唢呐、竹笛、箫等都是均匀开口的匀孔乐器;脸谱与戏服色彩上追求鲜艳的大红大绿、图案,勾画图案上追求粗犷朴拙、棱角分明。 婺剧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多声腔剧种,说其古老,是因为作为明中叶“义乌腔”遗音的诸路高腔而言,约略也有四百年久长历史;言其年轻,则因为婺剧定名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不足六十岁。这种由古老的单一腔调至三腔组合的“三合班”、“两合半班”,进而到多声腔汇合、内涵更丰富、表现功能更强的年轻剧种——“婺剧”的衍化进程,实际上是为应对演剧市场激烈竞争所需、为满足戏迷观众日渐提高的审美需求,不断丰腴腔调内涵和壮大声腔实力的舞台艺术成果。项阳先生道出了其中要义所在:“虽然腔已经具备了类型、模式、种的意义,但后世之剧种显然比以腔为其内涵和外延都要宽泛、丰富得多。”(61)腔调内涵的丰富,声腔外延的扩充,剧种实力的增强,正所谓“适者生存”。生存能力旺盛的婺剧艺术必然给当代学术研究带来很多新的课题,同样,新的领域必然带来新的挑战。 在拙文多次修订行将定稿完工之际,8月2日早上11点,担任“2014国际华人艺术节”声乐比赛评委的专家在新加坡罗克西豪华美爵酒店大堂集合时,喜逢在金华都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金华艺术学校校长张建敏女士,交谈当中我简要表述了对婺剧“hóuyáng高腔”之“hóu”字的理解及其因由,她思考一会惊讶地说:“您怎么会想起来从这个角度思考的呢?!非常好唉!我学唱喉阳高腔时,老艺人告诉我们‘hǒuyáng高腔’就是‘吼’、‘吼’的,风格粗犷、高亢,与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不一样。后来书上都写成‘侯’,但我非常赞成你考证的‘喉’,符合腔调的艺术特征。”接着她又兴奋地说:“婺剧六大声腔含量特别大,内容非常丰富,但婺剧中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我们只会自己唱、教别人唱,没有能力研究。婺剧太缺少搞理论的人来研究它了,我们要多交流、多合作。”得到婺剧行内大家建敏校长的肯定,对我的探索真是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对于一个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工作者而言,生活在素有“江南小邹鲁”的金华,身边有如此年景古老、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班社众多、市场繁盛的多声腔剧种,资料搜集整理方便快捷,家门口的田野作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得天独厚的科研机缘和氛围,实乃万幸大幸之学事!婺剧是一个蕴藏深厚的艺术宝库,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学术开掘与理论勘察,虽然求索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得到的物质回报也是微弱的,但探知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就让我们一起享受这求索的快乐吧! 附言:本文系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立项重点项目“江南戏剧史”(批号10JDJN02Z)阶段性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教技函[2012]80号)资助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